我們的年齡只會增高,行動只會慢下來,身體健康也只會逐漸退化。何時是要調整生活起居、何去何從、要及早做準備了。

 

文|劉漢烈 (中華身心靈促健會美國分會會長)

 

所有的生物,都會有老化的一天,這是自然定律,人也不例外。你可曾想過,當你年歲漸長,視茫茫、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或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時,你對你以後的生活起居,有什麼安排及想法?

傳統東方人有大家庭的思想,會想跟孩子們住,由晚輩們來照顧老人。在這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這種想法的百分比可能就很低了,尤其是在美國。孩子們一向比較獨立,他們唸到大學,就會住校、接著進入社會,也就離開了父母、自闖天下,而老爸、老媽就開始過「空巢族」的生活。

當年來美的我們,入境問俗,孩子們學成後離家,我們也過著空巢族的生活,在身體還健康的時候,開始旅遊、觀光、做一些以前沒時間做的嗜好或享受,也開始要面對如何來安排將來「走不動」時的「黃金歲月」了。

當然,每個人的看法、喜好、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也不同,所以很難找出一個相同的模式做規劃;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我們的年齡只會增高,行動只會慢下來,身體健康也只會逐漸退化,不同的是,如果你能持續的鍛鍊、運動,你可以延緩「動不了」的時間。像我們這裡就認得一位百歲伯父,吃得下、睡得好,每禮拜還可以打橋牌,還能自己一個人住,生活起居都能料理得當,真是難得。但大多數人,如沒有像他一樣的條件,就得開始計劃,何時是要調整生活起居、何去何從、要及早做準備了。

沒有住過美國的讀者們會好奇,美國的老人家們到底都由誰在照護?他們都住在所謂的老人院嗎?那裡的設備和條件究竟如何?其實每個人,每一州都各有特色,無法一概而論。下面,我列出一些我所瞭解的有關在美國「老人」住家(社區)的一些經驗。要提醒的是,這些資料隨不同的州都會有點差異,只能作參考,詳情讀者可以向各州的「社區服務處」索取資料來參考。下面就來看看幾種常聽到的老人住家:自己的家,自立(或獨立)生活住處(Independent Living);輔助生活(或稱有支援)住處(Assisted Living);及養老院或療養院(Nursing Home)。

居家照顧

無可厚非的,住在自己已經住了半輩子的老家,是最好的選擇,生活的環境、鄰居都是熟習的,如有任何需要,在自己經濟範圍裡,還可請人來幫忙,譬如院子的整理、家裡的打掃、請佣人來家洗衣煮飯等,就算有醫療上的問題,也可請特別護士來家看護(有些個案,或許能申請到政府的醫療補助,如medicaid)。盡量作到可以在自己家裡安享天年,這個養老方式是我們自己在努力維持的方向。

一般提供在家服務或醫療的機構(home care agencies, home health care agencies)都歸州政府管,他們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務,如送飯(meal program)、個人衛生(personal care, 如洗澡、穿衣、等)、理家(house keeping)、特別護理(home nursing)等,由你自己決定哪方面需要幫助而去申請服務,當然你要自掏腰包、付費。至於成人日托服務中心(adult daycare center)則是白天看護老人的地方(晚上回自己家住宿),但是你要自己去服務中心(也有的活動中心備有專車、可負責接送),普通他們也會提供午餐及康樂活動(橋牌、麻將、桌球、書畫教學、郊遊等節目,每個中心所提供的項目,都不盡相同,有多有少),各項的收費標準、價格也都由各中心自定。

自理生活社區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除了自家外,有的人會考慮是否要將現在住的大房子,換成較小的房子(down sizing),一來小房間可以節省水電開支,再者也容易整理、省事多了。如搬到為老年人而建的老人社區(senior housing community),雖各自住在社區中自己的家,但平時與年紀相仿的人,可以一起交流、有伴,也是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自理生活住處(或社區),是泛指能獨立生活、不需要別人照顧生活上細節(如穿衣、吃飯、洗澡、吃藥、等)的老人住處,它包括自己的老房子(生活一切如舊),也有人為了省事、不想再去弄院子、房子,或搬去專為耆老們修建的社區。社區裡的房子有大有小,有獨門獨院的房子(如一房二廳、客廳加廚房、兩房兩廳等等),也有公寓、聯排別墅(town house)。當然房子越大就越貴,這些房子可以買下來或乾脆是去租來住的。

自理生活社區方便的地方是,所有戶外的事都有專人管理、有門警保安全,環境整理的乾乾淨淨、賞心悅目。社區裡還供應休閒、娛樂的地方,如各種球場(尤其是有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圖書館、交誼廳、餐廳、健身房、美容院、工作坊(如教繪畫、陶瓷、唱歌、跳舞)等等,唯有醫療設備不包括在社區裡,須要自理。越是高級的這種社區,裡面的設備也越好、也提供更多種服務,羊毛出在羊身上,你付的每個月的月費也會越高。這種社區的對象,主要是才退休而身體健康的老人,所以他們的審核標準是,你必需要年滿55歲才能住進這種社區。

社區(又被稱為退休人社區),大的可以容納兩、三百戶人家,小的只有一、二十家,有的是建在市區裡,有的是在風景好的郊外、遠離鬧區,社區的規劃完全是為了迎合住客的各種需要而建築的。

輔助生活社區

輔助生活房屋或社區(包括老人公寓),一般是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身體有障礙,譬如有記憶衰退、老人痴呆症患者)而建的居住設施,有政府辦的、也有私人經營的。支援、輔助性居處和其他形式的支援性住宅,都是特意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額外幫助,但不需要一般療養院 24小時全天專業護理的人所設計的。除了住宿外,這些設施也提供多樣不同的服務,如幫助老人吃飯、穿衣、洗澡和散步等。協助生活不是指有專業護理設備,它並不能提供醫療護理。

支援性居處的費用從一年少於一萬到一年五、六萬以上不等。就全美國而言,每月平均費用約兩千左右。不同的居住條件、房間大小/類型(例如:公用或私人的)和居住者所要求的服務不同而收費也相應不同。通常服務的費用是另行支付的。服務的項目主要有提醒服藥或協助服藥、幫助日常生活起居(包括洗浴、用衛生間、穿衣和進食)及健康監護。休閒的地方也有交誼廳、健身房或各種適合住者的活動、節目。

離開自己的家,搬進一個有護理的居住場所,其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上了年紀的耆老,可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壓力。因而只要可能,家庭成員應與想去的輔助生活住所(公寓的位置、環境、設備、工作人員等),有充份討論後再做出適合老人的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居所,不僅要依靠高質量的護理,而且還依賴於該生活居所的服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定。

養老院(療養院或安養住處)

如果老年人(包括少數中、青年人)由於疾病或事故等原因,喪失了獨立生活能力,或因身體限制(需要輪椅、氧氣筒等),而需要24小時監護或協助生活,除非老人(或病人)和家屬有足夠經濟能力,能請到特別看護來家中全時看護,多數時候只好進療養院去療養、完成復健,或是到養老院裡去養老,在有專人看護下,安度晚年。

美國的養老院是除了醫院之外,能得到最專業護理的機構,那裡通常有專業的護士或護士助理,全天候值班,因為除了提供醫療護理之外,他們還輔助老人(病人)吃藥、洗澡、更衣、進食(每日三餐都有營養師提供菜單,有不同菜樣,於前一天選定,雖不是大餐,但至少是營養平衡的三餐)、上廁所等日常生活需要。

上了年紀的老人,最擔心身體不舒服時、沒有人立刻帶他們去看醫生。住在養老院裡,就沒這個顧慮,因為那裡都設有一個中心護士站,病歷都存放在那裡。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醫生,没有特殊情况的話,醫生一般每個月會來看老人一次。平時如有問題,值班護士、護士助理可以當場處理或聯絡醫生,緊急情况下救護車一般都能在幾分鐘内,把老人送到附近醫院的急診室就醫。這比獨自住自己家要安心、方便多了。

養老院裡也會提供一些適合老人的社交和娛樂活動。美國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我所看過的療養院,都與教會有關,不是屬於基督教會的,就是天主教會的,因此都會有一小教堂,給老人們做禮拜、唱詩、讀聖經,雖然如此,宗教信仰並非是你能否入住該院的決定因素。

專業護理機構(包括養老院)是由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項目資助的護理設施。聯邦醫療保險主要針對的是退休前繳納過社安税,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聯邦醫療補助對應的則是貧困線以下的群體。這種養老院必需通過聯邦和州政府的認證,同時嚴格遵守聯邦和所在州的法律法規,還要定期接受檢查。

為了提供老人們住的方便,一些較大的退休人社區,往往將自主生活社區、輔助生活社區、及老人養老院,三種不同醫療需要的社區連在一起。也就是你目前先住進他們的自主生活社區裡,那時你身體很健康,生活起居一切都可以自理、沒有問題,如有小恙、可以自己找醫生看病、吃藥。

等到健康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就將你移到輔助生活社區裡,還是在同一個環境裡,因此你的生活比較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可以享用到社區裡的醫療服務而已。一旦到了健康有需要全天候監視時,可以再移到養老院那一區裡去,在那裡安享天年。這種「三合一」的耆老退休居處,較不易申請得到(都需要排隊等)、也比較貴。

替父母安排住處的經驗

我們自己當年安排家父母來美定居,曾為他們的住處大費周章,說起來也是個切身經驗。

雙親來美時都已六十多、七十歲的老年人,母親先來,來後大姐就幫她申請、辦妥綠卡,五年後順利考過公民。一開始他們在我們家或大姐(住紐約)及大妹(住波士頓)處輪流住,順便幫忙帶各家的孩子、女。家父過世後,家母一方面因孫輩們也都開始上學、不需要太多她的照顧,再者她也想獨立生活,不想給我們添麻煩,因是獨自生活,更幸運的是她申請到社安補助金(SSI),可以用來支付房租,而她的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解決了她的醫療保險,於是我們遵從她的願望,替她登記、申請,住進波士頓一所「老人公寓」。公寓離大妹家不遠,她可隨時幫母親解決問題、有照應,使我們放心她自己一個人住。

家母身體一向硬朗,她在這間公寓裡一住就是十年,平時跟公寓裡其他老人話家常、並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我們也不時去看望她。一直到大妹夫的工作被調到紐約,舉家搬離波士頓(那時家母已是九十歲的耆老),我們又再度為她是否該繼續住老人公寓討論(公寓裡沒醫護設備,一旦有病痛、必須自理、沒有親人在旁不放心),但她老人家仍想自己一個人住,因此申請離我在華府住家不遠的老人公寓,將她自波士頓搬下來。這個新公寓設在市區裡,交通方便,加上大哥也搬來美定居、住在不遠,有我們兄弟兩人在旁,她也很定心,決定南下。月租仍由她的社安金支付,我們平時也給她零用錢花,醫療則是靠聯邦醫療保險。

然而沒住上幾年,她感覺因年歲已高,開始行動不變,有較多醫護的需要,雖有我們在旁、但仍決定再申請、搬去紐約有提供醫護的養老院。大妹最後找到一所基督教浸信會辦的養老院離她家不遠,而該院裡有一住院醫生,是她服務診所的醫生(她是護士),母親是一虔誠的基督徒,有教會辦的養老院,加上有認識的醫生,遂決定北上。華府這裡其實也找過幾家,但她並不喜歡。現在她住的還滿意,院內有護士全天候在旁,不必等我們帶她去才能看到醫生,令她安心不少,她也就準備在那裡安養天年了。該院雖增加了醫護服務、但收費並沒增加,是因為有教會補助、還是因為是不同州的關係,就不得而知了。

人都有老、走不動的一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裡,老人已不能像傳統大家庭一般,有兒孫輩來照顧晚年,因此黃金歲月要如何過,一定要自己先想好:自己住(跟老伴相依為命),還可以住多久?什麼時候該動?去哪裡(在原居地還是去天氣暖和的別州或靠近兒孫的居處)?都應該先有個腹稿(與子女、親人談過),屆時才不致手忙腳亂。

現在網路上各方面的資訊很多,也容易收集,有需要的讀者,可以查當地州政府網站有關「老人生活、社區」的報導,比較各中心所提供的服務、收費(每州會有差異)及申請資格。

希望你能找到一個理想的退休住處!

 

參考資料

 

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 “Assisted Living & Supportive Housing”, San Francisco, CA. info@caregiver.org

Kin On (健安) Health Care Center, Community Care Network, KinOn.Org, Seattle WA

 

 

 

 

 

 

 

 

 

 

 

 

 

 

 

 

住屋選擇比較

 

 

選   擇 自己的家

Family Home

獨立老人公寓

Independent Living

生活輔助中心

Assisted Living

療養院

Nursing Home

住屋概況 自己的家 任何針對55歲以上的住屋

(包括公寓、單一家庭住屋如退休人社區、或排屋)

專為需要生活協助的耆老而社之公寓式社區。服務種類按耆老的需要而定,在老人住處提供 專服務那些需要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醫療照顧的耆老
服務、設施 可考慮僱人幫助家務 可考慮僱用家居照顧或家訪醫護人員到家中為您服務 服務項目和設施各有不同:

一日三餐

簡單家務協助及清洗

提供特別或常規活動

享受健身中心、游泳池、美容院、郵局、接送交通、等

每天24小時專業護理服務

復健、物理治療

三餐,(如有需要可餵食)

靜脈輸入、氧氣治療

寧養服務

文娛活動

平均收費 家居照顧 ~ $25每小時

家訪護理 ~ $25每小時

成人日拖服務 ~$70/天

家居照顧 ~ $25每小時 每月$1500~$5500 每月~$8000
付費方法 自費 自費 +

州政府資助,Medicaid補助

自費 +

Medicaid補助

長期保險(long term care)

自費 +

Medicare + Medicaid補助

 

註: 表中金額,只是大約值,供比較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