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照著自己的天分與興趣去做,不論做什麽,都會成功。這個成功不一定是社會上所公認「成功」的定義,但絕對會是個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文|吳建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校長、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2012年8月23日,臺灣的中國時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內容報導的是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的女兒,在獲得世界公認的一流學府美國哈佛大學碩士與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後,決定去做麵包蛋糕師傅。
取得哈佛碩士、柏克萊博士卻去做糕點師傅的啟示
讀了這則新聞後,相信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為什麽繞了這麼大的圈子,浪費這麽多社會教育資源與自己寶貴的青春,拿到了世界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以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原來是喜歡做糕點呢?」
的確,這位朱小姐出身名門,父母親應該都是擁有高學位的知識份子,也必定在她成長過程中,付出了相當的關心與指導;何以直到她完成博士學位後,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在做糕點?博士學位與做糕點,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實在太大,大到令我們相信,如果她沒有認定「做糕點」是她的真正興趣,任何人都很難做出這麼大的轉變與取捨。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在過去二、三十年成長過程中,她對做糕點師傅的興趣或天分,從來沒有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注意嗎?除了這位最後終於得到父親認可、支持、幸運的朱小姐,我們的社會裡還有多少像她一樣,所做的事與自己的興趣、天分完全南轅北撤,卻沒有她的勇氣丟掉手上的東西,只好一直扭曲自己天賦在工作、生活的年輕人?這不僅是一個新聞觀點,更是一個如何呵護人才、愛惜人才、教育人才的問題,值得大家的重視。
其實,中國早有許多名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天分的,只要照著自己的天分與興趣去做,不論做什麽,都會成功。這個成功不一定是社會上所公認「成功」的定義,但絕對會是個讓自己滿意的人生。這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甚至「怕入錯行」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所代表的意義與真理。可見我們老祖宗累積的經驗、智慧,早已為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
只可惜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於發自自己內在的蘊含與聲音沒有信心,反而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如傳統觀念、父母要求、或社會既存價值觀的框架,只知茫茫然的隨波逐流,最後是過了「別人要求我去過的一生」,而非自己真正應該過的的一生,相信許多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感慨。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從一條魚會不會爬樹,來判斷這條魚是否是天才,這條魚終生都會認為自己是笨蛋」。
看了愛因斯坦這段很形象的比喻,突然讓我們眼前好像出現了許多正在辛苦爬樹的魚。這些原本應該放在水裡,過著快活日子的可愛小魚,都被他們父母、老師、朋友、社會的價值觀影響,拼命離開了水去爬樹。
「傻瓜,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爬樹多好,可以登高做人上人,風景又好,當然要爬樹。水都在低處,什麽風景都看不到,多沒有意思。就算你快樂,可是沒出息,沒有人看得起,還是沒有意義」 !
就是在這樣傳統觀念影響下,我們的社會充斥了一大群拼命在爬樹的魚,拼命要做人上人的可憐小魚,完全不知道、或是不理會自己是不是那塊料,還要拼命的去爬樹。
事實上,不止是他們這一代人,連他們的父祖輩也都是如此,都是在拼著命爬樹的魚。父祖輩沒有達成的願望,又像魔咒似的加在他們的子孫身上。於是世世代代都做了爬樹的魚,既不快樂,又根本不可能爬得上去,卻咬緊牙,拼命要爬……。
這是受到中國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可是到了現代社會,尤其科技如此發達,必須要以發揮創意才能成功的時代,如果不能突破過去傳統思想的約束,走出自己適合的路,將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
「做真正的我」才是競爭力的核心價值
就在這條新聞的「刺激」下,我決定要寫一本書,來幫助我們的青年發現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天賦才能與興趣。同時,也必須要教育我們的家長與老師,不要再一味的以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框架,加諸孩子們的身上,使得他們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不能做真正的自己,這的確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我的想法,幸運的得到一位在臺灣居住、工作長達三十六年的美國心理諮商輔導專家查大偉(David Chard)的認同,並以他的專業協助我,一起寫成了一本名為「做真正的我」的書,即將在2014年3月在臺灣出版發行。
這本書不只是對應該重視發掘孩子們天賦才能觀念的教導與溝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許多實用、有效的現代測試工具,可以透過這些方法,幫助我們的學生、家長與老師,共同發現自己所具有的天賦才能與興趣。然後據此訂定目標,決定人生方向,開展孩子們幸福快樂的人生。所以,這會是一本很有用的工具書,值得學生、家長與老師的參考。
近年來,臺灣的社會已逐漸朝價值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現代社會必然要經過的階段,也是很好的一個發展過程。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首先要協助我們的青年,發現真正的自己以及適合發展的專業領域。接著就是如何在這個適合的領域去增加他們在專業方面的知識,熟悉一些方法技巧,以增進他們的競爭力。
不過,在談到競爭力之前,還是要先知道自己適合發展的領域,否則在不對的領域增強競爭力,結果是事倍功半,不會有成效,徒然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會是十分可惜的事。
同時,在符合孩子天分與興趣的領域去增加他們的競爭力,會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孩子有興趣,他就會自己努力去學,達到熟練的地步絕非難事。相反的,在孩子沒有興趣的領域硬要他去學習,不論家長如何盼望,最後可能還是沒有效果,是不可能談到任何競爭力的。
兩岸學生學習特色的比較分析
另外,現在許多學生與家長,對於臺灣學生競爭力已不及大陸學生的情況,都很關心,甚至有不少學生,因此決定到大陸求學,以得到增加自己競爭力的機會。
但是,兩岸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競爭力的比較,可說各有所長,不一定說大陸學生的競爭力就會超越臺灣學生。為了使我們的學生與家長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與瞭解,我以曾在兩岸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特別做了以下的比較分析,供大家的參閱。
陸生勤奮課業攻讀
一般來說,大陸學生從小就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與學習環境中成長,養成他們必須努力用功的習慣。從小學一直念到大學,都必需是聯考的常勝軍與佼佼者,因此在學習上表現的是主動、好勝、力求成績優良,才能使自己出人頭地。
所以,以在臺灣念書的大陸學生為例,基本上不會翹課,反而大多能準時到課,作業或報告也大多能按時繳交,考試成績也不輸臺灣本地學生。換句話說,在臺灣老師的評價中,大陸學生多屬於用功型的好學生,有如二、三十年前的臺灣學生一樣。
唯一在老師看來比較欠缺的,就是大陸學生不太在課堂上發問,只知認真抄寫筆記,對於啟發性與發揮式、即興式的教學方式,或面對注重創意思考的教學方法時,會顯得比較難以適應。有時需要老師格外的照顧與引導,才能使他們逐漸進入狀況,融入整體的教學情境中,有所理解與得到。而在需要創意發揮的作業與報告上,也會出現大陸學生偏重在資料的收集與抄襲上,而較少有獨立思考與創意的表現。
雖然如此,站在老師的立場,對於大陸學生的平均表現,仍然是有著高度的評價,覺得在校園中,由於有了用功的大陸學生,對臺灣學生無形中產生了一定的競爭壓力,提高了臺灣學生的上課出席率與課業繳交率,這是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升學政策當初沒有想到的一個正面效果。
台生熱衷打工
與大陸學生學習情況相比,臺灣學生正好形成幾乎互補的特色。
臺灣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出生在安定的環境中,沒有經過太多的生活磨練,不會像大陸學生那樣,歷經高度競爭環境的磨練與考驗。
但是,現在的臺灣大學生卻是不論家境好壞,大家都普遍打工。「打工文化」是大學生活必修的學分,甚至許多學生以打工為優先,課業倒是其次。以往打工,多是寒暑假才做的事,可是現在是不分假期或平日,已是每天的工作。影響所及,臺灣大學生的學習精神與用功的程度,與大陸學生相比,的確存在一定的差距。
猶有甚者,許多臺灣的大學生,經常因為打工的關係,缺課、翹課是家常便飯,使得許多老師都大歎學生程度低落,「今不如昔」,都是由於打工的緣故,這是對臺灣大學生學習情況造成很大影響的重要因素。
不過,臺灣的大學生相對與大陸大學生,也有一定的優勢。主要是臺灣的大學生長期生活在以「自由校風」為標榜的大學校園中,長期浸淫在思想開放、意識形態解放的社會中,培養了臺灣大學生對許多事情有參與感、責任感與使命感的認知,比較能夠突破框框架架的束縛,而擁有獨立思考與創意思考的能力。處理許多非制式工作與事務的能力,也普遍比大陸大學生要強。
因此,在臺灣老師的心目中,臺灣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基本功」不及大陸學生,然而臺灣學生的小聰明與鬼點子,往往是超越大陸學生。就好像如果是傳統課堂上的教學與考試,臺灣學生成績不如大陸學生。但是,如果是非制式教學的學習能力與寫報告、繳作業的呈現方式,大陸學生則不如臺灣學生。
幸福快樂的人生奠基在「做真正的我」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也可以看出兩岸學生由於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所養成的不同學習特色。如今透過教育的交流,雙方都為對方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也就是可以從對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優勢,而能因此激發如何增進本身競爭力的思維,這應是兩岸教育交流所能產生極為重要的一個效果。
除了上述兩岸學生各自擅場的優點外,其實兩岸學生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大多還是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天賦才能,並朝著適合自己天賦才能方向去發展,以致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開創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換句話說,現在對臺灣學生與家長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認識自己孩子的天賦才能與興趣,唯有在充分瞭解自己天分與興趣的大前提下,才能談到如何增加競爭力的問題。否則一切的努力,最後都會因錯用方向,而化為烏有,值得大家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