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每天看成黎明,善用豐富資源,視每項挑戰為機會,將每檔困難看成考驗……
文|趙莒玲
2014年5月21日,東海大學二年級學生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隨機殺人。他在眾目睽睽下,冷酷且殘忍的揮刀刺斃四人和殺傷二十四名乘客。此一喋血悲劇,猶如一顆深水炸彈突然爆破,猛烈的強大威力,震驚全國。
一個相貌清秀、家境優渥的大學生,怎麼會有如此偏激殘暴的可怖行徑?90後的年輕人心裡在想什麼?壓倒鄭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整個事件最關鍵的環節,是家庭功能不彰?抑是學校學生輔導系統不周和緊急通報機制失靈?台灣社會現在的價值觀出了哪些問題?如何具體防治補救?……等諸多議題旋即浮上檯面。
其實學生教育輔導部分,還值得堪憂和探究的是,新世代的身心方面所隱藏的問題。為此我們專訪了前臺大校長、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李嗣涔教授。
直昇機父母,別羈絆孩子飛翔
在一個艷陽閃耀的午後,坐在電機二館研究室靠窗邊的位置,李嗣涔教授心情凝重的剖析鄭捷自毀前程的根源。
他低頭沉思一會,以冷靜的口吻,直指核心說:「鄭捷封閉在他自己的想像的世界裡。在這個沒有出口的荒謬時空,他醜化自己的人生,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且付諸實行。沒有人探進他的內心,有機會跟他溝通。」
長期關注學生人格培養和行為發展的李嗣涔教授,堅信「人生重要的能力,從家庭開始」。2005年,他接掌臺大後,在2006年新生開學活動中,他特別舉辦該校創校以來,首次的大一新生「家長日」,誠懇的跟家長們溝通——建立「臺大學生是社會的菁英,是未來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他們在大學的成長歲月裡,將逐漸從溫馴乖巧的『小山羊』,蛻變成獨當一面的『獅子』」的共識。
「不要做『直昇機父母』,很多事情要懂得『適時放手』。」李嗣涔教授中肯的提醒家長們,不要時刻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操控或干預他們的校園生活與世代思潮;因為過度保護,會在無形中剝奪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和機會,不利於培養獨立性和社會性。例如:在處理學生各類事務中,他最無法理解的事,就是每當學生的學分被「二一」(超過二分之一的學分不及格)時,明明就是學生要自行負責,但第一時間幾乎都是家長緊張的「衝鋒陷陣」出面處理,學生卻靜默的置身事外,強烈的對比總讓他搖頭苦笑。
身為一對兒女的父親,李嗣涔教授以過來人的深刻體悟,分享他發自肺腑的忠告:「父母唯一絕對不能放手的,就是要常常跟子女談他們的未來,鼓勵他們不時地認真思考。」
十多年前,李嗣涔教授曾經親身經歷女兒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提出「延畢」的請求。當下,他嚇了一跳,突然理解到新世代遇到的問題,跟他的世代迥然不同;也恍然明瞭,為何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學生申請延畢。
李嗣涔教授憶起自己就讀大學的年代,當時的風氣就是出國深造,所以很清楚未來的目標,毫不懷疑且準確、固定的預作準備,考托福、GRE、畢業、服完兵役等就緒後,就順利出國了。因此,他震驚從小到大求學路程一帆風順,不論念書、參加社團或各類活動完全不必操心的女兒,竟然從未曾靜下來深層思考人生和未來。直到升大四,九月開學前,在茫然困惑下,想用最快的「延畢」一年方式,仔細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後再做決定。
那時,李嗣涔教授才驀然警覺自己未曾跟女兒討論生涯規劃一事,於是展開緊急輔導、分析和從旁協助,化解女兒對前途的忐忑不安。他們從攻讀研究所或就業開始切入,女兒選擇念研究所;接著,思考在國內還是國外讀研究所?確定後,再選擇哪些有興趣研究的領域,最終在他建議「腦科學」後定案,女兒按照步驟循序漸進,至今平順發展。
有此前車之鑑,李嗣涔教授中肯建議:現今時代變化快速,家長得不時的抽空陪伴孩子,學習安靜的坐下來聆聽和關心孩子對未來有沒有什麼想法?是否有明確或具體的規劃方向?有沒有進行相關的準備,例如:要報考研究所,是否應從大三就開始準備?又如若是跨新領域研究所,事前是否有縝密規劃?
在親子共同討論的同時,李嗣涔教授鼓勵家長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提供客觀和可行的選擇,引導孩子「用寬一點的眼光看待世界」,按部就班的朝著既定目標邁進!所以,如果孩子在大三之前未想清楚人生,大四一開學,學生和家長就極易陷入驚慌失措的災難。
小事能用心,才會把大事做好
「很多課堂上老師不教的東西,其實就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特別需要的」,李嗣涔教授引用前哈佛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撰寫的《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一書的話延伸闡述說,兼具知識傳播與人才培育的教師,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知識和興趣廣度外,同時必須恰如其分的樹立良好品格的「人師」典範。
「每個時代都要創造典範!」李嗣涔教授心疼很多新世代在的孩子,陷入「擁有太多的機會,卻不知如何抉擇」的迷障,心靈無所依歸,非常渴望身旁有智慧和有耐心的師長指點迷津。
為以身作則,李嗣涔教授擔任臺大校長八年期間,自我要求奉行「身教重於言教」,進退應對,凡事照規矩,絕不輕忽。因為依據「破窗理論」的論述:「再微小的錯誤,最後都可能蔓延擴大,導致嚴重後果。」所以,無論跟老師、職員或學生相約,他事先必定敲定時間,且準時赴約:主持會議時,他務必做到準時開會、準時結束;針對一些特殊議題,他一定在做好功課後,才透過email進行小規模的多方討論,再逐步推演和判斷。
每年大一的新生訓練,李嗣涔教授都不忘叮嚀學生要做到「四不」:不作弊、不抄襲、不隨便翹課和不亂停腳踏車,希冀這些微不足道的「校園生存規矩」,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無形的壓力。儘管每次講到被學生當成芝麻綠豆之事的「不亂停腳踏車」時,全場就哄堂大笑,他依舊耳提命面的不斷複述。
因為李嗣涔教授最重視這件看似枝微末節,卻是最能見微知著的道德標準。他所持的理由是,前三者都是具有懲罰性的「他律」,唯有第四者得完全靠「自律」,正如深夜十二點走在馬路上,在心情自然放鬆時,要學會「誠實」的不闖紅燈一般。而能在小事上用心的人,才會把大事做好。
神奇的是,這「一不」,在李嗣涔教授苦口婆心的講了許多年後,才找到「知音」。原來有位教授在查看臺大歷史文獻時發現,早在1949、1950年間,傅斯年校長曾經要求學生的「二不」中,除了不准穿「咔嗒咔嗒」聲的木屐外,就是「不准亂停腳踏車」。
2011年,李嗣涔教授滿懷熱情的寄給八千多位畢業生一封詞意真摯愷切的職場「金科玉律」——14點給社會新鮮人的建議。至今仍令他些許抱憾的是,建議中的:別太在乎薪水、不要太在意「準時上下班」、不要輕易說出「這不是我的工作或這太簡單了,找別人做」、不要說出「沒辦法、我不會或太困難了」等逆耳忠言,卻被一些學生斥為離譜,更曲解成校長要求他們處處讓步而引發反彈。
其實,李嗣涔教授並不是不懂或是無法體會沒有社會工作經驗的學生,在還未遭遇到職場上撞得頭破血流的情況下,的確很難有此切膚之痛。但是,他依舊不計毀譽的「說實話」,而且堅定的塑造和推廣臺大(TAIDA)的價值——T , Team work,團隊精神;A , Ambition,有企圖心;I , Integrity,正直誠信;D , Diligence,勤勉;A , Accountability,負責任,以凝聚臺大師生的向心力和建立良好品格。
揉合潮流,打造溫馨校園家庭
隨著世代的變遷和環境的需求,李嗣涔教授也期許不斷突破舊有體制和框架,揉合時代潮流開創新格局,為臺大校園打造優質、真誠、體貼而溫馨的大家庭。
在校務團隊同心協力下,臺大創造傲人的「奇蹟」,贏得師生的肯定和喝采。例如:將單調無趣的「新生訓練」,擴大為多采多姿的「新生入門學院」,再延伸至「大學101」的課程班,用心輔導新鮮人從高中生蛻變成大學生;又如,支持各系所的「導師制」多元化,添加鼓舞士氣的「優良導師獎」,激勵老師們展現輔導學生的才華和潛能,或從見賢思齊中學習如何當好「人師」。
「2007年創辦的新生入門書院,是臺大首次開放全部的新鮮人一起住校。」李嗣涔教授開心的描述背後緣由——原來,臺大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都來自臺北市或新北市,因不符合住校原則,不能享有住學校宿舍的樂趣,同儕之間的互動機會也鮮少。由於新生入門書院打破慣例,讓所有新生留下難忘的美麗回憶,更藉由三天兩夜的活動,彼此認識、相處和建立社群網絡,成為日後相知相惜的伙伴。
「新生入門書院」規劃的內容和設計的活動,系所依其實際需求各出奇招,且量身訂做,不但豐富活潑且極具新意。李嗣涔教授滿意的說,大一新鮮人透過優秀學長隊輔認識同儕,了解校史、校園各項資源、熟悉校內各處室的業務權責,詳細介紹大學該注意的各種事項,包括哪些內容上課會教、哪些是屬於生活學分或其他相關部分,讓新生在最短時間內,勾勒屬於自己的大學黃金歲月。
經過「新生入門書院」洗禮的新鮮人,未必能夠完全融入校園生活。為補足此一缺憾,2008年,臺大續推類似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的「大學101」的課程。李嗣涔教授頗為自豪的說,這門課程不分系所,每班學生為二十五至三十人,由校方精挑八名熱心的大一新生導師,利用每周的周末或某一個晚上,親自前往宿舍跟學生討論課業安排、生活適應以及傳授生命教育等相關議題然。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尤在親切和諧氛圍下,交流更融洽,因而廣受歡迎。
毋庸置疑的是,在校園裡,導師是跟學生關係最密切的人。早從1949年起,臺大就開始實施導師制度,立意是希望藉由師生互動,提供照顧學生在學業、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眾所周知的是,過去的導師制多流於形式,師生見面機會並不多,基本上就是一學期碰一次面吃一頓飯。因此,除非學校有額外獎懲,或是剛好選修導師的課程,師生才會多見幾次面。
但是,近年為全方位照顧學生,臺大專任老師全部列入導師體系。李嗣涔教授指出,原則上每人大約負責十五至二十位導生,從學生大一入學開始帶起直到畢業;研究所部分,原則上指導教授就是導師。
也有些例外的院系,例如1997年起,臺大醫學院即建立以小班教學帶領導生的制度,每班大約七至十位導生,每周固定安排下午兩小時的小班教學課程,以問題導向的臨床與基礎整合課程,設計不同討論內容。
又如資訊工程系採「雙導師制」,即該系每位老師約分配三至四位學生,帶領大一新生走過四年大學時光的「垂直導師」;同時從大一開始,由系上安排三至四位熱心的老師,做為所有大一學生的共同導師,稱為「平行導師」。透過此制度,營造師生多元且完善的溝通管道。
解開孩子心結,導師制傳承幸福指數
鑑於「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臺大為深耕導師制度,特別於2007年創立第一屆、也是全國大學首次評選的「優良導師獎」,並出書敘述他們的動人故事,發給全校每位老師參考,以凸顯導師對學生關懷的教育價值。李嗣涔教授神采飛揚的描述說,每位入圍的老師得先經他人推薦,再透過評選委員「明察暗訪」後才選拔出來,以致於每位得獎人在被通知的瞬間,都難以置信的喜出望外。
「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屆得獎人,是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李嗣涔教授特別引述孫璐西充滿智慧與感性的一段話:「我雖然因為得到兩次教學傑出獎的肯定,而成為終生特聘教授,可是我一直認為自己更喜歡做導師,勝過所有專業教學。看到導生也許因為你所講的一、二句話而豁然開朗,解開他們的心結,那種成就感不是多有名氣或發表多少論文所能相比的。」
獲獎的哲學系助理教授楊植勝坦言,自己過去所唸的東西,並沒有怎麼教如何做好導師的工作。初任導師的前四年都在累積經驗,對導生突發的問題多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直到從不斷與導生相處過程中,他才學會怎麼當一個好導師。
最讓人欽佩的是,不少位優良導師的思維,跟著最新流行事物與時俱進。他們和學生溝通的平台,含括:辦公室電話、手機、email、facebook、line、wechat等各種即時通訊,並懂得善用最潮的流行語,讓導生跟他們「沒有距離感」。例如:電機工程系副教授葉丙成每日夜間,都會利用社群網路的facebook,直接、廣泛、即時的提供跨系所學生諮商,在第一線掌握學生動態。
還有些細膩體貼的優良導師,將每位導生相關資料製成名冊,詳細記錄對談的內容,以期儘早發現學生所遭逢的困境,得以適時加以輔導、給予協助;或者上網路查看校方提供的導生基本健康資料,主動進行追蹤及觀察。
「選拔出的每位優良導師,都是值得效法的典範。」李嗣涔教授斬釘截鐵的說,因為他們認真和用心的良善形象,在學生心中或是一道溫暖陽光、或是一盞燈、或是全天候的守護者,適時地引導學生打破錯誤習慣重新學會生活,懂得「贏在起跑點不如贏在終點線」思維,找到核心價值與思想,為下一個階段做好準備。
固然,像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的「河馬」教授張文亮,天生擁有唐吉訶德般熱情,渾身散發陽光般的魅力,完全不必學習就能成為優良導師;他的生命教育課,是台大校園的熱門課程,每學期登記報名人數都超過一千人。但是,李嗣涔教授覺得大部分的老師,還是必須參考和學習他人累積的珍貴經驗才得激發潛能。
名列優良導師之列的生技系教授李平篤,最初也不知怎麼帶導生,只能回想自己學生時代跟導師互動的經驗,並向系上資深導師請教。數年前,他參加系上曾雪峰老師舉辦的「未來晚會」活動,觀摩曾老師導引每位同學想像自己二十年後,自己正在台上對台下的同學發表感言,進而仔細思考二十年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震撼教育,讓他頓然悟得導師的工作其實可以更加寬廣。
為傳承成功的「人師」模式,李嗣涔教授積極推動定期舉辦導師研習營,安排新進老師前往溪頭三天切磋學習,教導他們如何教學、研究和當導師。而每學期的導師種子營,也必定安排優良導師們,傾囊相授他們精采、具啟發性的教學靈感,和扮演「亦師亦友、如父如母」角色意外獲得的寶貴人生和幸福指數。
主動出擊,就能掌握無限機會
90年後的世代,備受師長呵護,又在日益開放的多元教育體制成長,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充足的機會。但是,為何依然無法激發他們擺脫「追隨者」的角色,脫胎換骨的成為「領航者」? 回應這項提問時,李嗣涔教授臉色凝重,深深歎口氣,無奈的說:「好奇心都被考試給磨掉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不是灌輸孩子標準答案,而應教導他們質問和思辨,也就是發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李嗣涔教授忍不住的脫口而出:「原本設計十二年國教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打破填鴨式的既定思維,進而培養縝密的邏輯能力。讓他們對生活周遭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懂得爬梳和處理自己面臨的各種錯綜複雜問題,未來才得以勇敢地迎接變化快速的新挑戰。」
以手機、臉書的訊息互動為例,李嗣涔教授一直很難想像:為何許多學生不論看到什麼影片、圖像或一篇文章,經常未加思索的以「按讚」,做為情緒「好與不好」的直覺反應,渾然不想追根究底的探求問題和冒險精神。
「如果環境不變、心態不改就無法突破既有框架,創造新的方向。」李嗣涔教授舉例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辦校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所以全校雖然僅有兩千多名師生,但教授和校友卻創下三十一人三十二次(有一位曾兩次獲獎)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一千個畢業學生中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只要『肯幹』,主動出擊,就能掌握無限的機會。」李嗣涔教授期盼學生勇敢站出來,參與臺大跟全球知名大學的學術交流,和爭取交換生名額,開拓自己的國際視野。
但面臨適應全球化時代嚴峻挑戰,必須先了解世界各國的社會和文化。李嗣涔教授提醒臺大學生,千萬別錯失可以選修二十多種語言課程的權利,讓自己擁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種外國語言能力;當然,更不要遺漏能強化英文能力的網路進階美語課程。
此外,透過網路公開課,涉獵各種知識領域的課程,讓自己成為博學多聞的人。李嗣涔教授以選修國文經典的課程為例說,想要增強扎實根基,不能光靠上課聽講,更需要平時閱讀。若主動加入臺大「網路讀書會」,即可飽覽中國詩歌、莊子、老子、散文、小說、西方名著等各類典籍;如果願意將讀書心得報告上傳參加比賽,還有機會得獎呢!
「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李嗣涔教授殷殷期許臺灣的年輕學子——將每天看成黎明,善用豐富資源,視每項挑戰為機會,將每檔困難看成考驗,未來的人生定位不再是被動的”me too”追隨者,而是朝世界頂尖邁進成為”follow me”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