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用掉它的那一刻,「錢」確實觸動了我的心;不用時,「錢」是無感的,隨身帶著是包袱,甚至還有些恐懼感,因為我們都知道,別人會為「錢」做出什麼喪心病狂的事。

文│古台昭 (前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前摩根銀行台北分行副總裁)

我大學念的是「工商管理」,就業後從事「銀行與財務金融」。從出道以來,我看的是錢、談的是錢,接觸的是錢;但我真正的興趣,在於嚐試了解,什麼是「錢」。以下是我的心得:

「錢」的價值是人創造的

天地萬物是神創造的,「錢」則是人創造的。在一頁頁紙上印出花花綠綠的圖案,在一本小簿子裡打上些數字,規定這些就是「錢」,我們心中就有「錢」的意義了。認同這意義的人,彩色的紙頁,就成了通貨、購買力憑證,可以換來讓人想了就瘋心的物件與服務。不認同這意義的人,這就是一張張印有彩色圖像的紙,或者印有一頁頁數字的小簿子。本質上,它也的確如此。

在紙鈔與銀行存款普及之前,人們使用黃金、白銀、銅鐵、珠貝,作為購買力的表徵;但是金銀銅鐵珠貝有價,也是人們認定如此。

為了讓「錢」的觀念深植於人心,必須創造一套周延細密的理論系統,能夠言之成理,可自圓其說。所以我們有「貨幣銀行學」、「投資理財」、「證券與銀行」、「財務金融」…等等學問,將「錢」形容成能有呼風喚雨之力、乾坤挪移之能。

「錢」的威力愈來愈大,大到可以摧毀一個國家、一個文明時,終於有人出面呼籲世人遠離這個幻象。教宗方濟在2013年五月,就職上任二月後,即公開演講,認定「自由經濟資本主義」是暴政,「全球金融系統」為獨裁。

「暴政」是因為「自由經濟資本主義」製造了財富階級、與貧窮痛苦;這是暴虐的政策,推動這政策的是暴虐政權。「獨裁」是因為「全球金融系統」決定了什麼是「錢」,沒有人能違逆他們的決意,有如沒人敢違逆獨裁領袖的決意。

所謂的「全球金融系統」,就是美國聯準會、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三合一的體制。這個體制的獨裁,反映的就是美國享有的貨幣霸權。

二戰末期,同盟國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會議曾達成協議,規範全球貨幣與美元的兌換比率,美元與黃金兌換比率,也就是各國貨幣、美元、與黃金三者,以約訂的比率,掛勾連動並可互換。

不到卅年,美國單方宣布,美元與黃金不再掛勾;黃金在世界貨幣體系淪為配角,世界貨幣秩序自此大亂。貨幣兌換率交由市場決定,意謂著錢的價值,不再是根據世界各國協議的公信標準,而是由金融市場交易部門的好惡來訂定。

美國雖然隻手毀了它發起的貨幣盟約,但是依然強勢操作各國貨幣兌換率的升值貶值。因此,這是美國霸權力,透過聯準會、IMF、世界銀行等機構,威逼世界接受它所制定「錢」的意義與規則。這就是所謂「全球金融系統」的獨裁。

教宗方濟認為舊約聖經裡崇拜金牛的情節,轉至眼下世界,已變成一支教派,信仰「錢」、與經濟的獨裁。「拜錢教」與「經濟獨裁」雖無具體形貌,但它們的終極目標裡,都缺乏人性考量。

我們對「錢」的狂熱追求與信仰,其實是反映我們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還有人性本質中的狂躁與衝動。

為什麼要追求「錢」?

如果問人:為什麼要追求「錢」?人們常是直覺的反問:「如果沒有錢怎麼辦」?這不是答案,必較像是坦承:「我沒想過這事,但我不能沒有錢」!

我們需要錢,因為錢代表的是購買力,有了錢,可以用來交易取得生活所需的貨品與勞務。而且,我們需要儲存錢,以備須用的時候,不要急得四處尋覓。但是,佛陀與僧眾們藉化緣得衣食,聖經也說:「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這個世界充滿了種種善機緣,足以餵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但若要滿足我們的無窮慾望,這世界卻顯得貧瘠、凶險與不可測。我們追求錢、信仰錢,反應我們內心缺乏信仰,缺乏對生命、對於所寄身存活的環境、與世界的信仰。

許多人藉著對於「擁有」事物的感覺,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愈是能擁有,愈能感到自己具體存在。花錢買東西時,擁有物件那一刻的感覺,肯定了我的存在,因為我若不存在,就不會有此感覺。

當物件不再令我心動,我的存在感就趨淡,我就需要更新奇的物件刺激,因此需要更多錢。所以,為了擁有物件、滿足欲望,就需要源源不絕的錢財。

存在的意義,不靠物件,是否也可以感覺得到呢?這就須要我們去發掘、體悟存在的意義;擁有一個個新的物件,只是轉移了對問題本質的關注。

錢可以帶來許多感官上的滿足,譬如說:名望、身份、地位、敬重,還有權力,對人、事、物的支配權力。用錢買到這些滿足感時,當下也幫自己坐實了:我其實缺乏名望、身份、地位、尊敬;還有我渴求對人、事、物的支配權。是的,用錢時讓自己感到的滿足,也等於幫自己確認了內心原本的空虛。一旦了解到此,錢再也不是什麼值得渴求之物了。

困於守財積財

「守財奴」是另一極端的現象。「勤簡節約」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台灣的閩客族群,世代多務農,尤其奉此為氏族規範。「守財」引申出兩個思考上的盲點,一是「我該用錢時不用」、二是「兒孫未掙而得錢」。前者的問題是,我今生種種自我發展的機會,被我「守財」之念所限制,無法嚐試。後者的問題是,兒孫此生種種自力更生、白手成家之機,被我「積財」所困,不克實現。

「守財」,是在拖累生命,遲滯生命潛力的發展;害了自己,害了子孫。

我認為「錢」是工具,是成就我們生命經驗、達成生命歷練的工具。這些生命的功課,須要靠花錢達成。增長經驗與歷練後,能便利自己掙錢,掙來的錢,要再繼續花在增長經驗與歷練。不但為自己如此做,為家人做,也為其他我們願意分享的人做。

這個掙錢、花錢的無止循環,是場巧妙的設計。生命的學習歷程,本就像是一趟登高之旅;拾級而上,藉著踏上一階,登上另一階,次第進展,循環無止期。掙錢花錢循環、與踏階登階循環,本質上類同,都是生命顯示的巧局。

從宏觀面來看,每個人掙錢、花錢,與其他人相連相扣,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流轉循環。每個人的經驗與歷練,也因人際互動,成就了其他人的生命經驗與歷練。循者這道理去做,大家的生命都能盡興:活得盡興,學得盡興,錢花得盡興。

但中間若因用「錢」有了顧慮,我自己的發展緩下來了,連帶別人也緩下來;省下的錢,讓兒孫有了錯覺,最終緩了他們鍛鍊自力更生、白手成家的能力。

我一生非常幸運,遇見過許多以善緣助我的貴人,還有以智慧灌澆我的高人。我曾在台灣一位科技業巨人的麾下服務,得到許多珍貴的教誨。有次,當大家對薪資、待遇、所得等等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時,老闆開口說話:「錢是副產品,事做好了,錢就會來。」這句話有些玄,我們一時愣在那兒沒人接腔。老闆跟者說:「只要你把事做對、做好、做到沒人能超越你,錢就會源源不絕而來。」

這是我聽過最有洞見的「錢」話。

我能具體感覺到「錢」的的一刻,是我用掉它的剎那;否則,它是我皮夾裡的數張紙頁,或是存摺裡打印的一串數字。在我用掉它的那一刻,「錢」確實觸動了我的心;不用時,「錢」是無感的,隨身帶著是包袱,甚至還有些恐懼感,因為我們都知道,別人會為「錢」做出什麼喪心病狂的事。

成為真正有錢人

對我來說,「有錢人」就是需用錢的時候,就會有錢,而且數量夠。因此,要成為「有錢人」,一是要有「掙錢」的能力,二是要有「花錢」的本事。

掙錢的能力,除了職場技能與素養外,另外就是要鍛鍊用錢的本事。譬如說,投資就是用錢;錢用得對,就會掙來滾滾不絕的新錢。所以,對的事情,不但要用錢,必要時還要借錢來用下去。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增長見識與技能,打開心胸與格局,戒除舊習與慣病,體悟慈悲與智慧。

我遇見過一位很富有的先生,他的事業經營似無特別過人之處;他的公司不特別齊整高效,他的幹部不特別精明幹練。他唯一特殊之處是虛心、愛心,還有花錢時的粗心。他遇見有難的朋友、有需的弱勢人,荷包特別容易鬆動。

他愛心豐沛。我初識他,與他隔鄰而坐,清楚的感應到他的溫暖又無際的容納能力。多聊了幾句,多了解他的過去,我恍然大悟:不是他掙錢,是錢追著他,藉他的善心,分流到應得之人;他活脫脫像是個散財菩薩。

成為一個「有錢人」,我的想法,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相信老長官所說的話:「只要你把事做對、做好、做到沒人能超越你,錢就會源源不絕而來」。

只是,果真到了那一天,經由「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帶來源源不絕的財源;我仍識此「財」為彼「財」嗎?換句話說,行善之樂,錢財能買得到嗎?莫作惡的心安,錢財能換得到嗎?

我想,此「財」應非彼「財」,兩者應該是無涉的。身心靈層次提升後,錢的意義也蛻變昇華了。

也許,「錢財」有意義,是反映心中對「錢財」有欲望。對錢有欲求,則錢有意義。心中沒有「錢財」欲望的人,「錢財」的意義還真夠虛無飄渺。就像是拿一疊全新美鈔,運到亞馬遜河流域,送給從沒接觸過文明的原住民。這些花花綠綠的紙頁,說到底,還真被視如身外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