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欲保持真我的存在,就必須擺脫虛妄、貪念與牽掛,才能面對真相,促進個人心智正常的成長,免除無明煩惱的侵擾。

作者|吳挽瀾(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前考選部部長)                                                

道家強調:「返璞歸真。」                                   

儒家亦云:「言不真,行不果。」

德國大詩人海涅(Heinrich Heire 1797-1856)曾謂:「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

中華身心靈促健會朱慧慈老師說過:「做人處事,於己於人都要求真,不真,則不見真我真相。」

其實,從人性的觀點,每個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塑造一個「自我的塑像」(self-image),並依照這個塑像去自行其是,去追求滿足。以致每個人都時常會有自誇、自負、自滿、自恃、自傲、自私的行為表徵,失掉真我而不自覺。故人欲保持真我的存在,就必須擺脫虛妄、貪念與牽掛,才能面對真相,促進個人心智正常的成長,免除無明煩惱的侵擾。難怪孔子要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心理學家莫利爾(R.W. Morell)曾云:「人是心理的動物,其情緒、價值、思維和抉擇莫不被環境、教育和經驗所左右。」乃致人在任何環境中,不論是公務部門或企業單位,往往對事務的觀點不盡相同,對利害的反應也不一致,其心理的變化,情緒的高低,都會刺激其行為,形成許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紛擾。甚至常常以失真的心態,給自己戴上虛偽的假面具,找出許多的藉口,以支持自己謬誤的行為,一旦惡行敗露,便會招致人格破產,聲名狼藉。像最近一位官居特任的明日之星,為逞私欲,而作奸犯科,在真相未揭發前一日,尚信誓旦旦,大言不慚的自認清白,翌日面對真實的證據,則不得不俯首認罪,導致身敗名裂,影響政府整體形象至深且鉅。難怪道家要勸世人「返璞歸真」,確是不無道理。

俗話說:「身在公門好修行」,當我尚在公務部門服務時,便殷殷告誡工作同仁應以「積功德」的心情去為民服務。尤其要摒棄鄉愿的作風,以免招致民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嘉義縣政府服務時,對於縣政府官員的官僚鄉愿的作風,便早有所聞,唯親眼所見,還是有一次當我路過建設局時,見到有一位民眾對於申請工商登記的作業頗多怨言,便趨前瞭解狀況,對方問我是何人,我只是淡淡講一句:「問題能解決最重要」。對方告訴我,為了這個登記,他已經來來回回好幾次,到底還需要完備哪些資料及程序,承辦人員為何不能一次說清楚,害他的資金懸宕在那裡動彈不得。瞭解了這位民眾的訴求後,我便領著他走到建設局工商課,問清楚這個案件所需的程序,乃允諾這位民眾於隔天補齊資料後,當天就可以領到工商登記證書。這位民眾終於一掃來時的不悅,問門口的警衛,才知道我是縣政府的「第二號」人物,乃驚覺原來自己遇到了「貴人」。也因為這件事,我曾指示縣政府各有關單位,凡是涉及人民權益的事,包括地政、戶政、稅捐、工商登記都要訂定工作流程圖,懸掛於門首,方便民眾按圖索驥。「行政革新不是口號,要實實在在去解決民眾的問題。」我認為:「唯有人人在工作上心口如一、在行為上表裡一致,便能消除民怨,也才能獲得民心。」

三國時,諸葛亮治蜀,不但慎重名器,更是吏不容奸,終使蜀國政局安定清明。事實上,掌握公權力的政府官員,若是在關鍵的時刻,對關鍵的事情,為關鍵的人士,不顧廉恥,玩法弄權,其後果便是誤己、誤人、誤國。故佛經有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說明做人處世只要心無貪念,真心專注,便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同時,人要維持一貫的真我十分不容易,特別是當人想要保有成功的機會或個人形象時,難免會傾向以較不真實的外貌或言語舉止加以包裝。因為成功的壓力常會不自覺地讓人脫離自己的核心價值──「真」。當人越成功時,就越忍不住想更快地獲得再一次成功的感受,所有這些成功的讚譽便成為我們繼續向前的驅動力,但反過來也可能過度渲染了我們真正的面貌。對大多數人來說,成功的經驗令人期盼,它固然引人建立自信,也會走向扭曲。成功了,你就是典範,聲名遠播。而那些讚美之詞也必然會令你信以為真。事實上呢?當我們的腳踩在地球表面時,我們會感受地球是平的,但地球其實是圓的。當我們認為所站的地面是靜止的,其實地球正快速在太空中不斷自轉。這就說明平時我們所認為的事實,有時和真相是有很大的誤差。以致世人貌似忠厚,內藏奸詐者,比比皆是,否則,為何要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呢?」唐太宗為鼓勵群臣真心誠意進諫,常對公卿曰:「朕比來決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輩以為小事不復執奏,夫事由小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太宗每以惟睹失真順從,不聞違異為憂,足見其對於正己肅下,知人善任,求真求實,虛心從善之重視,勵精圖治,乃有「貞觀之治」。

總之,一個人要能不逾越自己的核心價值──「真」,最重要的,便是要牢記朱老師所說的:「不真,則不見真我真相」。而海涅所說的:「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豈不就是最佳的見證。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落筆至此,不只是對「真」字的開悟,也會進一步產生「實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