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0 ()14:00-17:00

《人文世界、語言意義、與意識的神經預感模型》  

講 師 簡 介

主講人陳思廷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合聘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實作哲學中心 召集人

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人才培育與產業應用組組長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歐美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臺灣哲學學會會長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會長

學歷: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1993/10-1995/06;1997/10-2002/01)

美國奧勒岡大學經濟學碩士(1991/01-1993/07)     美國奧勒岡大學財務金融學士(1987/10-1990/12)

經歷:

國立中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學者、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日本東京大學哲學中心訪問研究學者

內 容 簡 介

    我們所寓居的世界,由於意向性的作用,可視為同時具有物理性質的自然世界與具有呈現意義的人文世界。然而,心靈如何思考?或者,世界如何以我們得以辨識的方式呈現?

   藉由探討兩位十八世紀哲學家休謨與康德:關於人類理解力如何運作的論述,得知「人類的心靈自發性」在認識外在世界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雖然心靈將我們連結到世界,但似乎需要某種載體,將我們對世界的思考表達出來,語言就是這個載體。

   但語言又從何而來?藉由比較「語言與內在心靈物件之程序觀點」、「語言與外在事物的符應真理觀點」及「語言使用意義的生成觀點」,可以推論:人類在自然世界之外,再創造出了意義的空間(或世界);這個被創造出來的非實體空間,證明了人類擁有創造性的思維,可不受限於自然世界的框架。

   當代神經科學裡的「意識的神經預感模型」與該模型所揭示的大腦「以差異為基礎的編碼策略」之說明,可以得知:我們能夠認識這個具體的世界,是因為大腦居中扮演了內在心靈活動與外在刺激之間的調節者角色,同時這個調節者亦主動參與了內在心靈活動與外在刺激之間的互動,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就是此兩者互動的結果。

活 動 資 訊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覺行生命教育基金會 社團法人中華身心靈促健會

時間20211030()下午2:005:00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97號4樓

費用:本活動為免費公益講座,歡迎您隨喜贊助。

報名專線02-8772-5771 (本活動採實名制,欲參加者請先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