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告訴我們,生命是一場公平的賽程,在時光軸的這一端你潛心修行,那一端就一定會有更好人事回報於你。

文|黃雅莉(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現任清華大學華文文學所教授)

愛情讓人覺得溫暖又寒冷,覺得豐盛又貧乏,覺得自信又自卑,患得患失,戰戰兢兢。「問世間,情為何物?」寫下這千年一歎的是金代的元好問。他在〈雁丘詞〉提出了千百年來多少人俯首垂淚或仰望蒼天的大哉問。這一問可謂問出了愛的本質究竟為何?有多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後仍然作不出最終的答案。元好問試著自答,猶豫寫出的下半句是:「直教人生死相許」,一往情深,可以讓生者死,讓死者生,多少人為了愛,蹉跎了青春,憔悴了容顏。至於究竟「情為何物」,元好問其實無法通過一首詞來透徹剖析。即便是今人縱筆長篇大論,又有多少人能夠論述得清楚呢?還是泰戈爾說得巧妙:「愛情是個無窮無盡的奧秘,就連它自己也說不明白。」「愛」字的中間是一顆心,這顆心有溫度有活力,它能飛出來,於是動情,「情」是一種「心動」,是靈魂的吸引與交融,任何文字在它的面前都蒼白無力。

人們對愛情都懷有浪漫的嚮往,然而有幾人能確定,身邊的那一個就是最好、最對的人?遍嘗百味後就會滿足嗎?緊緊抓住的關係就真的能永恆不變嗎?形體的相親就是愛情的證明嗎?付出物質就是愛的表現嗎?獲得優厚的條件就能擁有愛情嗎?心理平衡了就是道德的?種種疑問,都費思量。

然而,愛情真的是讓我們「生死相許」的頭等大事嗎?我總覺得,「生死相許」這四字沉重得令人難以負荷,我們不時聽聞有情人未成眷屬而發誓終生不婚,或因失戀而自暴自棄,或因愛人移情別戀而結束生命……這些人對愛情投注的勇氣固然可嘉,然所作所為則不可取矣。

我不否認,愛情是上帝賜予人類最美妙的禮物,有了愛的存在,這個世俗人間才讓我們感覺到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愛情雖然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愛情在人的一生中雖然佔有重要的位置,但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魯迅曾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他指出了「生活」是比愛情更基本的依憑,再出塵的愛情終究要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愛情離不開對生活的投注,離不開對事業和理想的進取。對於愛情的過度追求,必然會降低對其他事情的學習,忽視了人本身的價值。如果一個人不瞭解自己的興趣,對未來沒有設計和規劃,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那麼他便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

人或許因愛情而生,但絕不是僅僅為了愛情而活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得到愛情,更要自我實現,要對社會盡一份義務。一個人不僅屬於愛情的另一半,還屬於父母與子女,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的一份子。沒有愛情,現實人生不免單調乏味,但在愛情之外還有十分廣闊的人生領域,如親情、理想、事業、修養、興趣、學習、友誼等,它們與愛情共同構成了一部人生交響曲。人間風情萬種,「情」之義廣闊,親情是天倫的體現,友情是人倫的完善,愛情則是人性的昇華,家國之情是人性的超越,這幾種情感構築了生命中「情」的豐富內涵。我們的注意力不必然聚焦在對某位異性的愛,它可以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愛,我們只有拓展愛的範圍,從一己之愛擴大到對生活的愛、對世界關懷,才能盡情地淋浴在愛的陽光中,給愛情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很多大學生把愛情看作是「愛上了一個人,就拋棄了全世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注到愛的對象身上,經營只屬於兩個人的世界,荒廢了學業,忘記了本份,疏遠了同學、朋友和家人,讓強烈的感情佔擁一切,勢必嚴重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當某個人只對一個特定的人有愛,而對其他人事冷漠、毫不關心,那麼,這不是真愛,只是藉這種關係來填補心靈的寂寞空虛。甚至認為一旦兩人確定愛情的關係,心中只能有他(她),而不能再有其他的異性朋友,以黏膩在狹窄雙人世界裡視作是對愛的強度證明。直到有一天,兩人分手的時候,才發現早已丟失了自己,失落了健全和完整的人格,甚至因為無法忍受今後要面對一個人的痛苦,選擇用結束自己生命或傷害對方的方式取得心中的平衡。

真正成熟的愛,並不是放棄自己的人生去依附投靠對方,而是兩個人在保持各自獨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的一種融合,這樣的愛情會使彼此有獨立的空間,能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從而在雙方的交往中,更加豐富彼此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成熟的愛情觀,應該是「愛上一個人,更加愛上了全世界」,通過與一個人的交往,我們不僅能夠認識這個人,而且也能通過這個人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擴大我們的視野。

 

生活必須時時更新、成長、創造,愛才有所附麗。但這種更新不是精心刻意地修飾自己的外表容貌,以便能夠吸引對方,也不是霸佔對方的一切,要求對方要全天候屬於自己。更不是緊密地編織愛情的羅網,以便緊緊套牢對方。為了保障愛的純潔、私有和絕對性,試圖用愛填滿自己和對方的時間空間,這反而窒息了彼此的愛戀。

被愛的條件是自愛,愛人的前提是自愛

真正的愛是以自愛為基礎,然後才能進入愛人之境。

所謂的「自愛」,不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自我陶醉」,也不是顢頇的「自我膨脹」,而是對自己能力品質的尊重和愛惜。因為體認自我的價值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賞識與寵愛之上,而是來於自我內在的自信與肯定。

一個缺乏自尊自愛的人,往往因內在空虛而想尋找對象依附投靠。過度的依附對方、仰賴對方,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對方完完全全地屬於自我,抓得愈緊,反而讓對方卻愈來愈想疏遠,久之日漸生出厭倦,狂熱的愛情終必夭折。兩個原本相遇進而相愛的戀人,無奈的從心靈上分道揚鑣了。在還沒有結合以前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現在卻不可挽回地南轅北轍了。

把愛情看成是生命的全部存在,將自己和精神依附於並不完美的對方身上,為了愛而犧牲了自己的人生,這其實是獨立人格的失落所造成一種依附心理。但他們追求的只是表面的幸福與擁有,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與自愛;他們渴望終身依賴對方,希望長久佔有對方,卻不是將自己與所愛的人融合,同時保持相互的獨立自我。他們終日沉溺在形而下的生活而不作超越性的人生追求;他們沉緬於愛情而不發展自己的成長進步。他們把愛情當成生命的全部內容,為愛情付出了過多的奉獻,結果反而冷卻了愛情,疲憊了婚姻。

被愛的條件是絕對是自愛,愛人的前提必定是自愛。在真實世界裡,我們無法期待在愛情中解決私人的問題,即使人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卻無法在愛情關係中獲得對自我生命的肯定,畢竟,真正的自信與自尊,只能來自於自我內心深處。你才是你自己真正的寶貝。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花園的園丁,怎麼耕種就怎麼收穫。出現在你生命中你最愛的人,會來到這座花園和你共享姹紫嫣紅和分擔澆灌的工作,倘若有一天他突然離去了,你也不能任其荒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耕耘,因為這是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花園。

在這個世界上,你若不愛自己,還會有誰比你更愛自己呢?自愛是你為自己增的光、添的色,自尊是你為自己栽的花、唱的歌。自愛的人懂得自尊自省。自尊是一聲警笛,使你不致墜落深淵;自省是一頂保護傘,使你安全著陸。只有通過自愛自重、自尊自省,才能不斷的完善自我。

愛的本質是付出、給予

缺乏尊重彼此人格獨立性的人談戀愛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被愛,如何讓對方只愛自己或更愛自己,他們認為愛情的本質就是被愛—─被對方好好關懷呵護著,他才有在戀愛的感覺,但從未想過要去付出或給予,也不曾想過該怎樣去愛別人。很多大學生渴望被愛,卻缺乏主動去愛別人的能力。在愛的實踐中只是被動地等待愛,思考如何獲得別人的愛,從不曾主動去關愛別人。為了獲取別人的愛,他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被愛。往往忽略了起初為什麼會去愛上一個人的理由,到後來,只是一味追求其他的附屬品。想想一開始愛上一個人是怎麼樣的感覺?不就是希望能關懷對方,為了讓他得到幸福快樂,你會不求回報的付出。

如果我們對愛的認知只停留在物質上的得到,如果我們對愛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擁有的層面,那不是真正的愛。如同真正富有的人並不是那些腰纏萬貫而一毛不拔的人,而是那些慷慨施予的人。真正的愛是付出,是給予。在愛的關係中,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付出比得到更令人欣喜。因為你能付出與給予,所以你內在的力量很強大與豐富。給予的本身就蘊含令人愉快的因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原本只是你一個人在享有,但現在因為你的付出而讓別人也能得到快樂,那是再加倍的快樂。

通過給予,我們可以體驗到自己源源不絕的創造力、深不可測的潛力、生氣勃勃的活力,從而歡喜萬分。愛一個人不一定要得到或擁有,因為你是從他的幸福和快樂中建構了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這才是真愛的本質。

愛的本身是給予而非索取,這並不意味著放棄或犧牲自我,奉獻也絕不是自我的損耗。給予的本身就蘊含著使他人成為一個更樂於付出的給予者。愛是一種特殊流動的能量,在付出的同時有同等的反作用力。愛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愛別人。付出與得到、施與受之間不是對立的,是彼此依附的。心甘情願地奉獻,不圖任何回報,相信自己真摯的情感付出也會在不經意間喚起對方的愛。所以,給予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得到。

用心領悟愛的真諦,學會付出與給予,並在這種給予的行動中體驗到自身的力量、潛能,將使人感到無比快樂。

 

愛的落實表現為一種責任

愛是一種責任。責任心是對愛人關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不是外部強加給我們的一種壓力,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心甘情願,是我們設身處地為對方需求著想的反應,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鳴。正如聖艾修伯理的《小王子》透過狐狸之口:「你為你的玫瑰花所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花變得那麼重要」、「你得永遠對你所馴養的東西負責,你對你的玫瑰花有責任。」當我們把時間尤其是感情投注在特定的對象身上,於是他就變得非凡,成為你的唯一,我們便有責任陪伴他,給予他心靈的安慰和精神的需要。聯繫不是天然生成的,是靠後天培養的。聯繫與責任關係一旦建立,處於這樣關係中的兩個人便不再一樣,不再是獨立的毫無關聯的個體,而是互相牽涉、影響的生命共同體。

愛情的幸福不在於自由,而在於有責任的愛,對於所熟識的事物,終生要為他盡責任,你才真正實現了愛情。想想看,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只因為他(或她)比別人更漂亮、更富有、更出眾嗎?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愛的要求,講究門當戶對、條件相當。對愛的理解,還是必須以外在的條件──如容貌、家世、學歷、年齡為前提,以「條件」的對等來作為愛的基礎,而真正的愛卻源於一種情感皈依和精神嚮往,這種皈依與嚮往一旦形成,就不會因為外在的任何困難而改變。愛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且非理性的純潔與執著,愛上一個人沒有任何外在的功利條件,是一種精神感應與磁場吸引,這份愛的延續,是通過日久天長的「關係」而漸漸建立起來,而那關係的確立,也是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在一般人眼裡,你愛的這個人實在普通得很;同樣,我們為什麼被愛?也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多麼出類拔萃,而是對方與我們之間建立了獨特的關懷與聯繫關係,彼此的奉獻和付出使對方獨一無二,不可替代。如果只是用外在的條件來衡量對象,那麼愛就無法牢固和永恆,因為你所確立的對象不管有多麼優越,也無法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中保持住永遠的優勢,在多變的世界中,愛的對象很快就會在比較中貶值,甚至只要身邊出現任何一個更有條件的對象,愛就可能轉移。只有通過責任而建立起相互之間的一種愛的聯繫,才是永恆不變的。其他人再怎麼好與優秀,都沒有意義,因為那不是與你建立聯繫的對象。

愛一個人,愛一件事物,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高貴、多完美,而是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惟獨他與你建立了聯繫的關係。他對你而言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就像在我們眼裡脆弱的貝殼,在海的心裡卻是珍珠;在我們眼裡漆黑的煤炭,在時間的心裡卻是鑽石。我們要尋找的,是在你的生命中獨特的東西,父母子女之間、愛人朋友之間,莫不如此。當他開心時,你會覺得他的歡樂是你生命中的一部份;而當他傷心流淚時,你的心也會與他一同哭泣。這世界上惟有他有權如此。人的聯繫力量是強大的,它使你的他(或她)變得非凡。那種強大的力量是什麼呢?不就是負責任的愛情嗎?不就是對朋友相知相諾的真心嗎?不就是與生俱來的親情嗎?這些都是人類最質樸的感情,最平凡的需求。這些重要的東西不是用外在的條件來衡量,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真實地把握住。

當你明白了責任是怎樣,就明白了愛的關係是什麼。美好愛情關係的一個重要層面是關心對方,照顧對方,擔負起對方幸福的責任。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承擔責任時想到因此會實現幸福,那麼這時的你就是幸福的。

責任感體現為一種對對方的關心,這種關心的目的,是期望對方有充分的發展和充足的自由,從而獲得幸福。為了防止責任感蛻變為佔有和支配,我們還需要在愛情之中加入尊重的因素。愛是尊重的體現。愛情之中必須包含尊重的因素。尊重是愛的更高層面。弗羅姆《愛的藝術》說:「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物件。」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自珍,同時是對一個人道德情操的檢驗。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有決定自己事情的權利,在充分尊重對方的情況下,這樣的愛情才能長久。

愛的本質是給予,愛的具體表現是主動承擔責任,但基本的前提是瞭解、關心和尊重。越是能尊重他人存在的越是真正的愛。我們用愛來喚醒對方的愛,用信任交換對方的信任,從而真正地將人所具備的愛的能力在現實中得以施展開來。

你情我願:愛情必須要是雙向的,才能產生和諧的美

愛情應該是雙向的才能產生和諧的美,男女之間確定戀愛關係,必須是出自雙方的共同意願,應有雙方的對話、溝通,投入與努力來共同實現。愛是「雙向」而「彼此」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和思想基礎上的選擇,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情,是成雙成對,是休戚與共,是舉案齊眉,是白頭偕老,正如前人所言:「我思君處君思我」、「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相思、相憶、相愛、相守,相伴一生,如果少了一個「相」,就不是愛情了。只有這種「相互」的愛才能成就雙向圓成的美,成為源源不斷的生命活水,讓我們從中汲取營養,感受純淨,品嘗滋味。

愛情之花只有兩情相悅,方能修成正果。最難堪的就是步入了感情的單向道,「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付出無限的真情,卻得不到一絲回應。愛情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付出,無論是悲壯的犧牲還是心甘情願的奉獻,如果別人不愛你,那終究不算是愛,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放不開罷了。愛的天秤是平衡的,犧牲絕非愛的本質,兩個人的付出是相當的。單方面的付出得不到任何回報,其中的苦痛難以言表,它使人或是魂不守舍、神情恍惚;或是多愁善感、自閉抑鬱;或是自暴自棄、不能自拔,整天在思念和矛盾中徘徊。單戀者以為可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結果往往只剩下苟延殘喘的自尊,縹緲絕望的未來,破敗不堪的殘夢。當一個人不喜歡另一個人的時候,那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每個人都有選擇和決定戀愛對象的自由和權利;即使自己的愛慕是純潔的,也不能要求對方違心接受自己的愛。那種只考慮自己而不尊重別人的意願,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愛情,只能是一種虛幻的自以為是。

為單戀而傷最是不值。單戀是在機場等一艘船,無論這場戀愛是多麼刻骨銘心,最終感動的,只有你自己。人生還有多少尊嚴供你讓渡?還有多少青春供你揮霍?在單戀和癡想時要計算成本,在成本的計算中,你因此而學會了一些智慧,比如克制、放下,比如欣賞、自嘲。學會抽身而出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自己──當情感和情緒影響到理智的時候,請讓自己的心靈作片刻的寧靜,分離出一個超然的自我,彷彿可以超越到自身的上方觀察現實中苦悶糾結的自己。你會發現,底下的自己那執著迷茫真值得同情,那忙忙碌碌、淒淒惶惶的神情還有些可笑。然後,你會發現,没有男人(或女人)是值得你為他流眼淚,值得的那一位,不會讓你哭。不必花時間在一個不會花時間在你身上的人。失去的是本不該屬於你的,單戀只要你單方面喊停,一切都可以game over,退一步,就能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愛應是自然而然,油然而生,不必勉強,無須強求。愛必須心安理得,顧己及人。被愛的不愛人,愛人的不被人愛,相愛的分道揚鑣,這都是人生,我們只能接納這個不盡如人意的世界。

提高戀愛挫折承受能力,從失戀的痛苦中昇華

我們都需要愛情,因為我們不完美,看不透自己。愛情是人自我投射的產物,是互相返照的明鏡。在愛情裡,因為有欲望、要求、幻想和執著,我們的本性有機會原形畢露。你在愛人面前最能釋放自己的真面目,戀愛讓你有機會看到真正的自己。對方之所以可以影響你,關鍵還是在於你「為何」會被影響,你缺失了什麼而心亂、被干擾?戀愛讓我們看透自己的盲目和軟弱,對方只是反映你的內在問題,所以,失戀是脫胎換骨的起點。

人在戀愛中無德,可能終生無德,所以人要學習從失戀的痛苦中昇華。兩性的關係是衡量社會文化和個人修養的尺度。這些年來,社會上和校園裡發生的情殺事件層出不窮,正因為我們心靈不夠強大,我們對自己不夠自愛自重,所以我們承受的耐力不堪一擊,我們的思慮被攪得混亂不堪,我們的靈魂被困在一隅之地,一點憤怒就能失去理智,一點傷害就能中傷倒地,一點叛離和不順就能一蹶不振。

愛情沒有福德一致的回報,正如人生一樣,付出並不代表有所得,一時的擁有不能保證永遠握住。不是每一場戀情,都能修得正果。有情人能否能成眷屬,還會受到許多客觀的、主觀的、必然的、偶然的因素影響。許多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我們與婚姻擦肩而過,或因種種誤會而分手。

曾經有人說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對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是一次偶遇;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一聲歎息;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是一生荒唐。」時間不對,即便人對,終究也不圓滿。愛情之所以讓人痛苦,婚姻之所以讓人疲憊,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對的人,不是每個人都遇到了對的人。可能上蒼要我們在遇到那位「對的人」之前先遇上一些「錯的人」,讓我們遇到那位「對的人」時才更懂得珍惜。

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波折是在所難免的。在戀愛中常出現的如單戀、愛情錯覺、失戀等心理挫折一直是困擾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和疏導,會導致心理失衡、性格異常,嚴重者可能會觸法犯罪。

與單戀不同,單戀是從未擁有過,但失戀是獲得的愛情又失去了,因而會使當事人產生特別強烈的挫折感。愛情本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可以很單純的處理,分開了,只是兩個人不適合,並不意味著價值判斷。卻有好多人陷入自我否定中。再仔細想想,真正令你難過的,很可能只是不甘心與不平衡,不一定是那個人、那一段戀曲。

面對情傷的態度,潛藏著一個人的活法問題。人各有各的活法,因此對這類事的態度千差萬別。無論怎麼個活法,都不必為失戀之類的事要死要活。記得那一年,在師大展開研究生的生活,也初次有了雙向的愛情體驗。我和他擁有了互相關懷的美好時光,本以為可以和他一直走下去,未料他移情於他者,主動向我提出分手。從此我的生命和他再無關聯。從此,我不再有他的摩托車接送,我必須一個人上下課,一個人落寞的走過我們曾走過的每一個地方。我在熟悉的餐廳裡一個人點餐、一個人吃飯。在路上看著在情侶的依偎,我暗暗流著淚。失去了他的日常陪伴,彷彿失去了一種共同探索生活的樂趣,我聽得到生命裡有一扇窗被重重地關上,從此再也不能從那裡窺探到外面世界的璀璨和美好。有半年的日子,我的精神異常空虛,生活嚴重缺乏動力,這種從心理上散發出的蒼白,比體力上的疲憊更令人消沉,我問自己:「這就是你日復一日的生活嗎?」愛情過期了,但人生並沒有過期啊,我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而活。我單純地以為,男友離我而去是因為我還不夠優秀,於是,我認真讀書、全心研究,試圖證明我值得。用這種轉移專注其他事的方式來讓自己定心,把生活用讀書裝滿。日復一日,就在努力的過程中我慢慢找到了生活的寄託,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時間永遠是最好的療癒,能過濾掉種種感情的澀味和苦悶,讓人學會對遺憾釋懷,對缺陷微笑,對挫折坦然。當我順利的寫完論文,完成了學業,也在不覺中走出了這段情傷。自我實現,成全了我對失戀的自我拯救。原來失戀是靈性自療的過程,是修行的路,是用時間孕育出來的成長,讓我們用時間和耐性學習接納和放下。回望來時路,我最終獲得的內心釋然,把這段經歷塗抹成一樹自開自謝的桃花。

戀愛成功,固然可貴,但更可貴的是成功後依然擁有自己。戀愛失敗,固然悲傷,但更可怕的是失敗後便全然放棄自己。人要自尊自愛,不必在虛華的浮想中設想美好,也不必在失敗的痛苦中否定自己。自尊自愛,尊重自己的價值,在遇到挫傷時,只要我們擁有真實的自己,就不必在傾覆的邊緣恐慌。你可以利用分手的一段空檔期,用來清空舊的情緒垃圾,用足夠的時間完善自我,不再把重心再放在愛情上。你可以挑一件新鮮的東西來學習,插花、日語、舞蹈、瑜珈,或者來一次靜心的旅行,用新的知識和眼界昇華自我。這些都可以起到了一種轉移或安頓人心的作用。

愛的本質,也許是一種考驗。考驗明暗的人性,考驗時間流程中人的意志與自我控制。有些人和事的出現,是為了在我們的世界裡打開一扇門,照亮一條通道。讓你知道,曾經在一個幽閉的房間裡沒有燭火而固執地尋覓,是多麼徒勞。我感謝每一次的遇見,因為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用他們各自的方式讓你明白: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生命因此獲得新的提示,得以更沉穩的前行。

愛情的真相就是在鏡中回照自己,認清自己。在獨特的對方身上所投射的獨特欲望,在對方的反應中看清楚自己的限制、弱點和人性真面目,從中學習成長,體驗來訪此生的意義,也從付出的過程中,學習自我進步和感恩。

相愛時好好享受,相處時互相尊重,即使沒有緣分繼續走下去,曾經擁有的,也足以讓自己獲得智慧。相遇、別離,這都是自己曾經存在過、證明自我的痕跡,我們要從每一場人際關係中讀懂愛的內涵,感受愛的細膩,品味愛的豐富,找到生命成長的源泉。

不要吝嗇對別人的付出,也不要輕忽與人相處,也不要畏懼分離的時刻,在最後的分離能含笑揮別,隨緣好去,乘願再來!

現在的你或許失了戀、單了身還在對那段傷心的舊情耿耿於懷,請收起你的眼淚和失落,因為生活告訴我們,生命是一場公平的賽程,在時光軸的這一端你潛心修行,那一端就一定會有更好人事回報於你。

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基本回答

愛情是感性的,但它同時需要理性的牽引和提升。如果愛情僅僅是理性的,它將無法振奮心靈。試想,一對男女一邊談著戀愛一邊還在心裡互相算計,這還能算是愛情嗎?同樣,如果一對戀人只是盲目地受性本能的驅使,關在堡壘裡只經營飲食男女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情感也不配稱為愛情。如果相愛僅靠直覺,盲目地跟著感覺走,那麼一見鍾情有可能變成匆匆的一夜情;如果愛情任憑激情的氾濫,那麼它最終不僅會把自身燃成灰燼,還有可能釀成愛情悲劇,歷史和新聞中的「不成情人成仇人」的例證還少嗎?雖然戀愛之人被愛情「攪昏了頭」,但他並不因此而停止思考,不能因此而喪失判斷能力。他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

豐富熱烈的愛的境界中又包孕著危機的憂慮和痛苦的矛盾,但愛的基礎來自瞭解、溝通、理解、平衡乃至包容。愛情的熱烈過後必然要思索,進入到更深一層的理性體悟、智慧的演繹。天地自然有著和諧與不和諧的互動,人的情感發展、變化當然也存在矛盾起落。愛既是自然欲望的激情發動,也是理智、觀念的調控者。戀愛的過程總是會有倦怠、休整、平淡之時,我們在平淡中發現彼此的差異,在倦怠中感覺陌生,在休整中背離熱烈之愛,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超越陌生,調整平衡,征服陌生,清除差異,以求得兩人在平淡的陪伴中卻有踏實的境界,在平實的生活中共同成長而不互相干擾。愛就是這種生生不息的矛盾運動與生生不息的昇華歷程,愛就是這樣一種不斷地冒險與後退、付出與獲得、快樂與痛苦、前行又孤獨的過程。

不論戀愛過多少次,愛的本質都不應改變,那就是以自愛自重為前提。只有心靈強大的人才有能量投入愛,只有心裡有愛的人才能擁有愛。只想擁有「被愛」的感覺而不付出,或者藉愛情逃避生命的人,是沒有能力看透、體驗和享受愛的。愛人之前,你必然要先處理自己的問題。完善了自己,你才有能力去愛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我並不認同愛情至上的人生觀。我們不妨把這「生死相許」視為是人類生存問題的基本回答。人生的兩端是生死,生死之間的全部內容是成長。愛是成長,愛是一種學習和體會,創造沒有窮盡,生命也沒有窮盡,你我的愛卻是這生命創造過程中小小一環。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追求愛的過程中相互對話,領悟溝通,求得和解,達至真正的愛的成熟境界,獲得慧果。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上蒼事先的設計,每一場人際關係都是為了讓我們學習而安排的。一程行旅,一段緣分,請儘量讓旅途愉快,並善待旅途上遇見的所有旅客吧,用心找出人們身上的閃光點,即使是傷害過我們的人,也絕對不會沒有意義的。珍惜在你身邊走過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因你而更加深深眷戀生命和生活,讓他們因你而由衷讚歎世界的美好。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都帶有一定的振動頻率,所以會吸引和他振動頻率相近人、事、物。有一天,你遇到「對的人」,一切繁複的表相都會褪去,一切喧囂的浮世都會靜好,變得簡單,簡單到無需刻意討好、無需處心積慮、無需機心設防、無需防範戒備、無需步步為營,只覺得自然而然就是他(她)了。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不早不晚地遇見那個「對的人」,然後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感動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