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沒有後顧之憂,只管自己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六年來反倒是越活越年輕,中正國宅真是我幸福的家園。

文|楊瑞珍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

文|泰戈爾

 

啊!詩人,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
你在孤寂的沈思中 是否
聽到來世的音信?

“這是黃昏”,詩人說
“我在傾聽來自村落的呼喚
雖然天色已晚”。

我在觀看是否有
年輕而迷亂的心相遇
兩雙熱切的眼眸 渴望著
音樂來打破沈寂 互道衷曲。

誰來為他們 編織熱情的歌?
如果我只靜靜坐在
這生命的崖岸 冥想著
死亡與超世。

早先露臉的黃昏星 已經消失
河水靜默 葬禮的灰燼行將熄滅
月色黯淡 從遠處廢屋的庭院
傳來野狼 此起彼落的嚎叫。

設若流浪者遠離家園
來在這裡 用他的心 凝視著夜晚
低著頭 聆聽黑暗的呢喃
誰來把生命的秘密 向他低語?
如果我關起門
只為逃脫自身死亡的鎖鏈。

白髮蒼蒼 無庸在意
我始終與村里最年輕的人
一樣年輕
與最年老的人一樣年老。

有人的微笑 甜蜜而純真
有人的眼神 閃過狡黠的亮光
有人在白日 淚如泉湧
有人在暗夜 默默哭泣。

他們都需要我
我無暇去推敲 來世的訊息
我有每一個人的年齡
誰還在意 這滿頭白髮?(註一)

黃武雄教授說,好詩是要被朗誦;想像畫面中黃教授戴著招牌小妮帽,沉厚的聲音在微笑的皺紋中,吟詠出泰戈爾詩中流露出觀照現世的情懷。「黃昏將盡,汝髮將白」敘說著人們豈能逃避現世而嚮往來世!

生命是太重還是太輕

根據內政部2014年6月的統計顯示,目前臺灣總人口共23,392,036人,其中的11.75% (2,748,989人) 就是65歲以上長者;預估2025年老人將高達20%,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且,目前所有國民平均壽命提高到79.84歲 (男性:76.72歲,女性:83.20歲)。由此可見,台灣已經來到「人生80」的長壽「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六年前我加入一個公辦民營「中正國宅銀髮族服務中心」的老人社區服務。這裡是萬華區五百多戶的出租社會住宅,此社區正在展演台灣「超高齡社會」的樣態。社區住民中超過60%是老人,老人平均年齡82歲,大部分是男性,也有三成的女性長輩,這裡是老人共和國。她/他們都是台北市都發局承租國宅的房客,每家約10坪大小,房租三千多元,她/他靠自己獨立的生活在社區裡。

我一直認為國宅獨居的長輩將會是二十一世紀台灣老人的典範,因為這些長輩靠著個別的努力,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這裡的長輩雖然高齡,但是她/他們自己付房租、整理家園、料理三餐、照顧健康外,也享受生活中的休閒。我的護理系學生在實習中針對這些老人的描述是:這裡的老人都有較高的教育水準,雖然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的好幾種慢性疾病,但都很獨立能靠自己料理生活。她們在訪談時聽到有不少長輩,自認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這讓年輕的學生赫然發現,原來獨居也是一種追求「生活品質」的選項。

「獨居時代」新風潮

根據2013年暢銷書「獨居時代」的描述,在這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三分一,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其中有國家甚至40%至45%的家庭都屬獨居,因為許多人都不想和別人住在一起。說到獨居,中正國宅的長輩可就是先行者,這裡的長輩親手打造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家,為「家」就是一種生活的理念,做出了具體的詮釋。

獨居,雖然是全球崛起的新風潮;但獨居生活需要社會的全面設計,像在三成家庭獨居的日本,餐廳茶室紛紛增加單人座位、商店推銷一人份電鍋、一人份電磁爐、一人份咖啡機……;更得像瑞典,這全球獨居人口最高的國家,政府設計更多鼓勵獨居人士互相照應的綜合住宅區,為獨居者提供更多福利。獨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根本特徵,未來的任務,需要建設一個更宜獨居的社會,讓大家可以挺起胸膛,獨自上路。「中正國宅銀髮族服務中心」即是一個增進老人獨立生活的模式發展。

銀髮服務有限公司

十四年前,中正國宅出現危機,社會新聞連續揭露好幾起獨居老人跳樓自殺或死亡多日無人發現等事件,輿論譁然!當時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校長鍾聿琳,動心起念要實踐健康專業對社會福祉的使命;她積極連結了非營利組織的「財團法人關懷長青文教基金會」和台北市政府的夥伴關係,設置了公辦民營的「中正國宅銀髮族服務中心」。

這個中心的專業團隊主要是社工師及護理師組成,每年的經費預算約三百萬元台幣,提供超過四萬人次的各項服務。主要任務是提供獨居、失能老人的健康與生活照顧。從服務焦點的軌跡回顧,有助於瞭解老人們處境與需要的變化;初期主要針對緊急的特殊個案進行危機處理,進行全面普查以了解並發展一般性的通則服務;中期則著重於發展特殊群體照顧的模式,而目前開始出現人與環境共善、生活品質的追求。這種就地紮營,常駐永續的定點服務模式,確實有助於服務深度化的發展,在中正國宅的服務特點中,對於實踐人性化、專業化、數位化及個別化的服務理念,能提供部分參考。

服務人性化──用為人子女的心情來看待這裡的老人。「張伯伯,請你下來ㄜ,盧阿姨要陪您去醫院看醫師…」,「伯伯,護理師已經幫你掛號了,你跟志工就坐公車去,這樣很方便…」。這是我聽到中心社工師跟長輩的對話,像這樣的的畫面,總是一直很自然的在銀髮族服務中心呈現,這樣的互動關係讓我好感動。我想,當我年老時,我也會安心的住到老人公寓,像這裡的長輩一樣的把自己照顧好;因為我知道在那裏會有專業服務人員,同家人一樣對待我,讓我的生活得到滿足和平安。

專業數位化──有較好的健康就能樂活。這個中心委託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管所設計了一套資訊管理系統,這個系統被應用在健康與生活照顧兩個面向的管理。管理功能包括資料的登錄、整合與監控等;例如:它能針對長者的身體狀況描繪出個人的健康曲線、統計出國宅住民的整體健康變化、標的出超過期限(如30天)未接受服務者,或依設定條件將高危險群篩濾出來並發出提示性的警訊等。藉此資訊管理系統,使專業的服務能做到效率化和客製化,除了能依個別差異提供適切的服務外,也激勵長者從這些數據資訊中增加了對於自我健康管理的動力。

照顧環境化──有鑑於長者年齡逐漸提升 (平均82歲),且失智比例漸增,社區長者在活動安全、身體機能、生活自理、突發事件應變能力…等多方面均逐月逐日的衰弱,更需要無縫照顧網。於是由這個中心發起聯署結合附近店家、餐廳、診所、藥局,設置「愛心關懷站」,共同關懷社區長者。他們提供的協助達到了適時、及時的預期目標。例如:老人購物不付錢時,全家便利商店的店員會敏感到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反應,不僅不會指責他,也會把東西賣給他,再透過本中心完成付款及後續的協助。有小吃店發現到長輩身體異味有小便失禁問題時,也會主動通知服務中心給予協助處理;甚至菜市場的攤販也會熱心的協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提物或過馬路。除此之外,為了彌補工作人員下班後、假日期間的照顧缺口,社會局同意增設保全人員,保全人員上班時間與中心下班時間完全銜接,保全可以持續觀察國宅老人的動靜外,也會根據中心提供的名單,對特殊高危險的長輩提供高密度的訪視與問安。這個大鄰里的互助網,在過去五年中,確實成為中正國宅長者安全生活的護城河。

昔是 今是 永遠是的歷史現場

所有的老人都是一樣的,現在的他們也就是不久後我們的劇照。若借景到中正出租國宅可以看到舞台上演的故事,如是:65歲以上的長者共有345位,佔全住戶的60%,其中獨居者就有65% (222位),平均年齡82歲,甚至超過85歲的老老人 (the oldest-old)更高達36%。這群老人的生活寫照包括:罹患多重慢性疾病、社會參與不足、缺乏人際互動、孤獨感、及低自我價值感等。

多重慢性疾病/生活處理能力減退──患有慢性疾病長者202人,佔服務個案量的91%,罹患慢性疾病前五名依序為高血壓、心臟病、白內障、關節炎及糖尿病。高齡加上疾病使長輩的身心功能衰退,而無法因應生活、容易跌倒,甚或忘記關閉瓦斯或電熱器而造成火警事故。為了維護長輩安全生活的需求,該中心定期舉辦輔具使用展、安全風水師到你家──連結市政府消防局到每位長輩家中檢測電路、瓦斯的消防安全。兩年前也開始推動社區的「保命防跌健康操」,週一到週五,每天早上都由專業人員陪長輩一起運動30分鐘,由於反應良好,現在也開始增加了下午場的運動。降低發生意外事故與維持老人獨立生活的能力,是老人健康專業貢獻的重要指標。

孤寂感/缺乏生命意義──國宅的長者常常無奈的表示:「身邊的朋友都死了,只剩我自己了!」51%長者表示在國宅裡沒有熟識的朋友、有48.6%表達出對社區鄰居的陌生隔閡感:「我很少與鄰居有來往,朋友也一個個都走了。」在一個集合式的住宅內,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加,體能逐漸衰退,導致多數時間都待在家中看電視或發呆;或因為住家距離過度緊密造成防衛的增加,反而導致人際關係疏離與生活封閉。該中心希望透過週間的各項休閒文康活動──麻將、下棋、手語、歌唱、電影欣賞或四季節慶如春宴、端午、中秋、冬至等活動,藉由節目表演、發送禮品、慶生或聚餐等方式的進行,來增加長輩結交朋友的機會,進而活絡長者生命,降低生活的孤寂感。然而,依據103年統計,全年活動超過300場次,但服務低使用者(參與中心活動未達3次者)尚有28.1%。觀察顯示,老人普遍存著缺乏生命意義的孤寂感:「過一天算一天。」「都這麼老了,做什麼都沒意義了。」

從「撤離」到「終身生產力」 

我們的平均壽命80歲,老人賺到的應該是福氣不是怨氣,社會獲得的應該是資產不是負擔。1970年代,人們對老人的觀念是所謂的「撤離理論」,認為老人在體力和活力上已不能勝任工作,必須從職位上撤離,好讓社會進用年輕人。目前較進步的理念是,老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造成身體變化,但仍應保持身心健康,並致力於使自我的知識經驗能夠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有機的社會不只是消費,也要有生產能力,老人的終身生產力需要被重視。老人可以用各種方式貢獻社區、鄰里、家人、朋友,例如:老人在社區裡所營造的互惠、信任、助人、合作等的社會網絡與規範,就是寶貴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許多進步國家,特別制定政策以增進老人生命意義為目的。日本厚生白皮書裡就明確記載「老人的社會參與就是要促進其生命意義,也促進其健康」。為了因應老人餘暇時間及價值觀的多樣化,必須確保老人社會奉獻的機會及活動的多樣化;而活動須以可提高老人的生命意義、加深人際關係、提升社區、社會的價值,或達到社會參與為目標。由此可見,社會參與已經被視之為提升老人生命意義的路徑。

為了協助老人提升生命意義,中正國宅推動的活動可以歸納為:健康運動 (銀齡健康操、散步、槌球),興趣活動(歌唱、電影、手語、棋藝),社區環境(環境綠化、美化、環境保護),及老人的自助活動(關懷訪視、陪伴就醫、鄰里互助)等。在這些活動中,最讓人敬佩的應該是老人的自助活動;這是一群自認仍有體力也願意幫助別人的長青志工,他們主要的任務是協助觀察狀況不穩定的鄰居或陪伴就醫等。長青志工就從忘記自己的高齡,開始願意再走一哩路,他們自信的說,「助人最快樂」、「幫助人家就是幫助自己」。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有一位長輩在國宅的半年刊中發表自己的生活世界,正好為白髮蒼蒼,無庸在意的平和,提供了最真實的意象。

幸福的家園

時間很快,回想自己已在中正國宅住了近六年了,六年來,我感到自己過得越來越快樂。

沒搬來之前住在別處,雖然也有人關心我,但遠遠比不上中正國宅銀髮族服務中心,因為他們就在我的身旁,不管有什麼大小事情,只要有困難隨時隨地都可以找他們幫忙,並會得到滿意的回覆。

他們每天九點帶領我們做健康操,我一定會參加,下樓之前喝一杯開水,認認真真的做操,會流一身汗,汗可是身體排毒素的最好方法。

除此外每週還安排唱歌、下棋及看影片等活動,例如歌唱活動,我雖然唱得不好,但我會去參加,那怕聽聽別人的歌也好,通過參加活動,我認識不少朋友,平時也可以互相問候,互相關懷打發時間,不再孤獨。

逢年過節及生日也都不用自己操心,他們都有很好的安排。讓我們高高興興地度過節日。

我現在沒有後顧之憂,只管自己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六年來反倒是越活越年輕,中正國宅真是我幸福的家園。(註二)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這是黃昏。對於老人意象情懷,何不一如歐陽修送給老友的美好風景「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如果生命都是一首詩,就讓我們向每個生命的詩人致敬吧!

 

註:

註一、黃武雄 譯自泰戈爾《園丁集》(Rabindranath Tagore,《Gardener》Sect.2)

註二、作者/珮文 轉載自<銀髮心長青情>;10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