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伯讓

在資訊革命的浪潮下,人類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進步,卻也無聲無息地走進一場前所未見的心理風暴。從個人電腦的普及到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的無孔不入,人類在獲得無限連結與資訊自由的同時,也面臨著焦慮、孤獨、自我價值崩解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全面侵襲。本文將從歷史演進、科技變遷、青少年發展、心理科學研究以及育兒文化等層面,剖析現代社會的資訊革命如何引爆一整個焦慮年輕世代。此外,除了年輕世代,本文也列出成年人的五大焦慮成因。

第一波資訊科技浪潮:希望的開端

1981年,IBM推出首部商用個人電腦,開啟了個人電腦時代。這一創新不僅顛覆了商業與辦公的運作方式,也讓電腦進入家庭,逐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90年代,網際網路崛起,讓人們透過電話線實現全球即時連線,這不僅是資訊傳遞的革命,更是社會溝通與知識共享的解放,開啟了現代資訊時代的第一波浪潮。當時的科技進展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光明未來,無人質疑其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第二波資訊科技浪潮:連結與顛覆

進入21世紀後,第二波科技浪潮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2004年臉書誕生,接著是2006年的推特與YouTube,以及2007年蘋果的的iPhone2010年的iPad,智慧型通訊設備與社群媒體的深度融合,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社交方式。人們得以即時分享、評論、互動,不僅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也讓個人躍升為資訊的創造者與傳播者。社群媒體甚至曾在阿拉伯之春等政治運動中發揮關鍵動員力,象徵著資訊科技的顛覆性潛能。然而,在便利性與自由的另一面,暗藏著深層的心理代價。

Z世代的成長:焦慮暗潮悄然襲來

與這場科技革命同步成長的,是所謂的Z世代,也就是出生於2000年後的一代。他們從小接觸數位設備,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然而,隨著這群孩子的成長,全球逐漸出現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以及台灣衛福部等單位的統計,青少年中的焦慮症、憂鬱症與自殺率在美國、英國與台灣地區皆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男女皆然,尤其是女孩的影響最為顯著。

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其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中提出「大重塑(The GreatRewiring)」的概念,指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深刻改變了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歷程。從人際互動到自我認同,從注意力分配到壓力處理模式,這些本應在現實互動中習得的能力,正因為虛擬世界的介入而全面弱化。

虛擬連結,實體斷裂:自由玩耍的消逝

兒童發展心理學指出,自由玩耍是孩童社會化與情緒調節的核心過程;透過與同齡人的面對面互動,孩子能學會合作、妥協、感受他人情緒與承擔後果。但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當道的年代,自由玩耍正迅速消失。現代兒童的娛樂轉為線上互動、遊戲與影片觀看,少了現實互動中的情感成本,取而代之的是「即按即得」、「退群或封鎖」的冷漠選擇。

這種數位化社交模式,帶來的不是更豐富的人際連結,而是更深層的孤獨與焦慮。

根據美國信諾(Cigna)健康保險公司在2020年的調查,美國有超過60%的成年人表示感到孤單,這一比例在Z世代中更為嚴重。虛擬世界的擴展,反而使得實體互動日益稀少,削弱了真實社交所帶來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養育風格轉變:過度保護與心理脆弱

現代育兒文化也在無形中加劇了焦慮世代的心理脆弱性。許多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高度關注,在真實世界中實行「直升機式教養」,處處為孩子鋪路,避免他們接觸風險與失敗。然而,這種過度保護反而剝奪了孩子應對壓力、建立韌性與挫折容忍力的機會。

與此同時,在虛擬世界中,這些孩子卻毫無防備的面對著暴力、霸凌、比較與評價。真實世界中被保護得無微不至的孩子,在數位空間卻赤裸面對巨量資訊與社交壓力,兩者形成強烈反差,讓他們更難調適心理壓力與社會挑戰。

科學證據的到來:從假設到警訊

早期針對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影響的討論,多停留在猜測與輿論層次。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實證研究,已揭示出這些科技產品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例如: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系家騰溫格(Jean Twenge)的團隊在2017的研究就發現,智慧型科技產品的螢幕使用時間和青少年的憂鬱與焦慮症狀顯著相關。

此外,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杭特(Melissa Hunt)的團隊在2018年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中也發現,限制社群媒體使用的青少年,會讓心理幸福感顯著提升。這項研究針對143名賓州大學生進行驗,實驗組每天限制使用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社群媒體至每平台10分鐘(共30分鐘),為期三週。 結果顯示:與控制組相比,實驗組在結束後報告的焦慮與憂鬱症狀顯著降低,孤獨感與 FOMO(錯失恐懼症)也明顯減輕。

這些科學數據使得原本模糊的社會現象,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健康議題。資訊革命帶來的便利與效率無庸置疑,但當科技深度介入人類生活與心理發展時,便不能忽略其潛在代價。從幼兒發展到青少年社交,從家庭教養到社會文化,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重新反思與校準的關鍵時刻。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科技的使用方式與界線,為下一代創造更多實體互動與探索世界的機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資訊時代的光明與黑暗之間,找回真正的人性與心靈平衡。

成年人焦慮的五大成因

除了Z世代之外,在當今變動快速的社會中,焦慮已經逐步入侵各個年齡層,成為許多成年人必須共同面對的情緒困境。無論是在職場、家庭、社交生活,或是內在的心理層面,

焦慮如影隨形。根據美國焦慮與憂鬱協會(ADAA)的統計,目前約有4000萬美國成年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焦慮症。根據台灣衛福部的統計顯示,在精神科看診的病人中,約有三分之一被診斷為焦慮症,推估全台每年有超過200萬人受到焦慮困擾。此外,如果考慮未就診的人數,那麼根據「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的社區調查,台灣約有540萬名20歲以上的成年人疑似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這些數字反映出焦慮不僅廣泛存在,且影響深遠。

成年人容易陷入焦慮狀態的原因

以下將從五個面向深入探討現代成年人容易陷入焦慮狀態的原因。

一、心理與認知因素:過度思考與自我比較

現代人「過度思考(overthinking)」被視為焦慮的一大主因。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人們每天暴露在大量他人生活的炫耀片段中,進而產生強烈的自我比較心理。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法多利(Jasmine Fardouly)和法泰尼恩(Lenny Vartanian)在2015 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頻繁使用社交媒體與自我形象的不滿、焦慮和自尊心下降有顯著相關。此研究針對 227 名女性大學生,探討她們使用臉書的頻率與身體形象焦慮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使用臉書的頻率與身體形象焦慮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這種比較思維在成年人的職涯與人際關係中也可能同樣存在,因為社會對成功的標準越來越一致,諸如高薪、有房、幸福家庭等任何與這些標準有落差的狀況,都可能引發焦慮情緒。此外,許多成年人在成長歷程中缺乏情緒教育,未能學會有效調節壓力與情緒,導致在面對挑戰與不確定性時,傾向以憂慮與壓抑方式處理。而長期的壓抑,則容易引發慢性焦慮,並影響睡眠、專注力與生活滿意度。

二、科技與生活方式:資訊焦慮與睡眠障礙

現代生活充斥著科技產品與資訊,讓人處在一種「永遠在線」的狀態。科技產品除了會透過社群媒體和社交功能影響使用者的心情,其提供的非社交功能的過程使用(例如:新聞瀏覽和娛樂等功能)也和焦慮有關。

美國托萊多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艾爾海(Jon Elhai)和同事們在 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手機的非社交功能過度使用與焦慮症狀之間有顯著正相關。焦慮程度較高的個體更傾向於進行過程使用,而不是社交使用。

此外,過程使用與手機成癮之間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些現象顯示,焦慮程度較高的人,可能會透過使用手機的非社交功能來逃避或調節負面情緒,這可能進一步導致手機成癮。另外,持續被推播通知打斷注意力,使大腦無法進入深層休息,也可能導致疲倦與壓力加劇。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焦慮來源是睡眠不足。研究顯示,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會阻礙大腦的除汙過程,也會使大腦情緒調節區域(如杏仁核)活動異常,進一步放大壓力與恐懼反應。成年人經常因工作壓力或家庭責任而犧牲睡眠,卻未意識到這會讓他們更難應對生活挑戰。

三、職場與經濟壓力:工作不確定性與財務焦慮

在高競爭、高變動的職場環境中,許多成年人面臨職位不穩、長工時與績效壓力。美國心理學會(APA2022年調查指出,工作與金錢仍是成年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隨著房價、物價、養育成本持續攀升,許多成年人感受到經濟安全感的崩解。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亞邱雷塔(Kristy Archuleta)和同事們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財務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之間存在關聯性。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艾特曼(Catherine Ettman)和同事們在2024 年的研究中也發現,財務資產較少的成年人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可能性,是財務資產較多者的兩倍以上。

綜合這些研究結果,財務壓力或資產狀況與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憂鬱)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且不同的人群(如大學生、成年人和青少年)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此外,尤其在疫情之後,遠距工作模糊了生活與工作的界線,導致許多上班族處於「永遠工作中」的狀態,更近一步加深了工作與金錢的的壓力源。

四、人際與社會層面:孤獨感與角色壓力

儘管科技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聯繫」,但真實的人際連結卻顯著減少,導致孤獨感上升,而孤獨感被視為與焦慮、憂鬱同等嚴重的心理健康威脅。

除了孤獨,現代成年人還面臨多重角色壓力。例如:許多人同時是職場員工、父母、伴侶、子女等,需在不同角色間不斷切換。這種「心理撕裂」也會帶來持續性的疲憊與焦慮感,使人無法真正放鬆或感到被理解。

五、宏觀環境因素:不確定性與全球風險

當代世界的不穩定性也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因素。從全球疫情、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到人工智慧對工作的取代風險,成年人面對的未來比過去更加不可預測。這種「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不僅是對個人未來的擔憂,更是一種深層的不安,來自於對整體世界的控制感喪失。

美國的精神科醫師、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亞倫( Irvin Yalom)曾說過:「人類的存在本身就伴隨著焦慮,尤其當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有限與脆弱。」在全球性不確定感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這種焦慮正逐漸成為現代成年人的常態心理狀態。

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處?

焦慮是人類正常且有功能的情緒反應,它提醒我們注意風險、做出改變。但當焦慮變得過度與長期,就會侵蝕生活品質。要應對現代成人焦慮的挑戰,不能只靠個人意志,而需要從多層面進行調整。

我們可以透過建立情緒管理與自我覺察能力、調整科技使用習慣、重視睡眠與運動、強化人際支持網絡、以及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等方式,來協助我們面對焦慮。唯有正視焦慮背後的多重成因,我們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動的現代資訊社會中,找到內心的穩定、韌性與彈性。(轉載自覺行雜誌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