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字是儒家規範的五種德行, 不但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培養個人修養的五種常規。

文|李思德 Michelle Li(香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各種各類的宗教信仰。小時候父母教我們的人生道理,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做人的道德。在漢基,學校也希望能幫助學生培養出良好的品格。對中學生有「IB Learner Profile」(註一)中的關懷(Caring)、有原則(Principled)和知識廣泛(Knowledgeable)等要求;而走到小學部,也會發現每一間小學課室都貼著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但當我到處去問漢基學生對「仁義禮智信」的看法時,卻發現很多學生都對這些準則並不了解。其實,這五個字是儒家規範的五種德行。 仁就是仁慈之心;義是助人於難的正義感;禮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儀;智是明辨是非;信便是誠實和守信用。

仁慈和捐錢並不能畫等號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什麼是仁;他說:「愛人」。「仁」也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翻譯成白話,就是關心和同情他人,不自以為中心,真心地為他人服務。 漢基的學生也曾經舉行了許多籌款活動,鼓勵學生多捐點錢,多做善事。但盲目地捐錢能代表仁慈嗎?現在,學生之間已養成一種不健康的「捐錢比賽」。 我們是想在成績表上看似幫助別人,捐得多錢,還是真正想幫助有需要的人?

無論在“Project Week”去探訪貧困地區的小孩,還是在本港的街道上看見年長的老人推著廢物行走,很多同學都應該會切身感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看見無衣無食的孩子被迫開始工作,看到他們沒有上學的機會,無家可歸,甚至肚子也吃不飽,我們會否感到心軟,有一種想令小孩實現夢想的衝動?仁慈和捐錢並不能畫等號,而除了幫助貧困的人,有時候也可以直接幫助朋友,幫助社會中和身邊雖然不熟悉,但有需要的人。感到同情,感到幫助他人的快樂──這就是仁慈。

追隨正義之道也能修心養性

「義」不是朋友間的「義氣」,而是對身邊發生的事產生的正義感。除了能分辨對與錯,有正義感的人也會公平地待人處事,在看到不合理的情景時挺身而出。正義是由仁慈心所引發的 -如看到學生被欺負,無論是口頭上或行為上的欺負,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這個同學,我們都應該立刻伸出手,討個公道。

除此以外,追隨正義之道也能修心養性,避免受誘惑。如果看到好友作弊或投機取巧,我們應告訴老師,還是保持沈默?兩個選擇都會有不良的後果,但正義告訴我們:要公平,要做該做的事。如果告訴老師,好友會非常憤怒,但一次犯錯不改,下次也還會再發生;而我們作出公正的行為,能長期幫助這位朋友,以免他以後繼續作弊。由此看出,邪惡和誘惑常常都會遮住正義的光輝,讓我們覺得正氣的人不能出人頭地。但事實上,維護正義的人,到最後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無論對自己或他人,都一樣公平、公正;堅定地守護著自己認為對的事 ── 這就是正義。

「禮貌」應該要伸展到身邊的所有人

從小到大,父母都教導我們要有禮貌;而禮,也是待人處事的基本道德。禮貌不應是虛偽的裝扮,而是尊重他人。良好的禮儀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關係,令雙方都感到被對方尊重。大家都知道要對老師、家長、朋友和親戚等有禮貌,但「禮貌」應該要伸展到身邊的所有人。在繁忙的香港,我們可能為了節省時間、節省力氣,便對他人說話或相處時略過基本的禮貌。

學校中,學生有時候想求老師幫忙檢查未交的功課,給一些意見;或因為生病而遲交功課,必須寫電郵。可是, 某老師曾對我說, 電郵中除了文章以外,電郵的內容一片空白,既沒有「老師好」,也沒有自己的名字,有時候甚至連題目也沒有。我們多多少少也寫過類似的電郵吧?每個人都應擁有被他人尊重的權利,何況是你的老師。對於你身邊的「敵人」,幫我們工作的菲傭,打掃街道的嬸嬸也應懂得一樣的禮貌,一樣的尊重。不求裝模作樣的虛假表現,只求令對方感到尊重──這就是禮貌。

智慧是擁有良好的判斷力

智慧是擁有良好的判斷力,明辦是非,並且靠長期的經驗累積而成。它並非IQ高,也並不僅僅等於聰明。 學校裡,我們常追求著完美的成績表,但我們為何不追求一生的智慧呢?智慧是生活中的機靈才智,讓我們作出最有利的決定,得到心理上的自由與快樂。

有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智慧的重要:地獄裡,一大群人手拿長匙圍著一桶湯,卻因為湯匙太長而搆不到自己的嘴,大家便只能望湯興嘆,愁眉苦臉。天堂裡,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長匙圍著一桶湯。雖然湯匙和地獄的一樣長,但大家都把湯舀來餵給對方,最後便高高興興地都喝到了湯。這個故事表明在困境時,擁有明智的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也能把對分數的追求放輕鬆一點,努力地累積經驗,累積智慧。 知道在什麼時候,幫助他人會令自己更有利,更快樂;同時也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有所不為,作出適當的選擇 ── 這就是智慧。

遵守諾言而取得的信任

有聽過「說話算話」嗎?信用便是因遵守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但人們往往因一時一事的錯誤而失掉,很難才能找得回來。我們過去有否遵守承諾,這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行為。最近在漢基流行的關於學術誠信(Academic Honesty)的話題也與信譽息息相關。入學的每位學生,應該都已經在功課日記裡的”Policy on Academic Honesty”簽上名。可是,每個學生都遵守自己簽的條例嗎?從小學的中文默書到十三年紀的IB考試,我們都有保持完美的學習誠信嗎?相信不是每位同學都能做得到;而被發現後,後果也不堪設想。可是,只要知錯能改,虛心學習,時間久了也應該能夠重新得到他人的信賴。

說到做到是一個非常值得欣賞的品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人對「守信用」的期望也會提高。 學習的誠信,不單是對學校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誠實的人,除了能增加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自己說的話,自己做得到,不會內疚,不會對不起別人──這就是信用。

所謂「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不但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培養個人修養的五種常規。希望看完此文,大家看到小學課室牆上「仁,義,禮,智,信」五字時,能得到新的見解,並且把此美德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活出更充實,更豐富的人生。